在乡村振兴的热潮里,科技有力推动着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在内江市市中区永安镇糖房坳村,蛋鸡养殖已全面迈向自动化与智能化进程,实现了禽畜养殖模式从粗放到精细、从零散到规模、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跨越。
4月9日,笔者来到蜀丰养殖专业合作社,入口处,一套先进的智能消毒系统时刻待命,工作人员一进入,细密的消毒喷雾瞬间弥漫,进行全方位的消杀病菌,为整个养殖流程筑牢安全防线。
“我们专合社现有5个养殖车间,全面采用智能化养殖模式,构建了一整套现代化养殖体系。从人员进场时严格的消毒环节,到整个生产流程,诸如饲料投喂、通风调控、粪便清理以及鸡蛋收集,均实现了智能化与自动化作业。”蜀丰养殖专业合作社总经理陈庆根介绍道。
走进养殖车间,仿佛置身于一座井然有序的智能工厂。一排排整齐的鸡舍中,智能投喂系统依据蛋鸡的生长周期和营养需求,将饲料精准投放进食槽,蛋鸡们欢快啄食。车间通风和温控系统实时监测,并自动调节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一旦数值偏离最佳范围,系统迅速响应,风机开始运作,水帘自动降温,时刻为蛋鸡营造最适宜的环境。
来到收蛋车间,新鲜的鸡蛋搭乘“电梯”,通过传输带源源不断地传送过来。工人们正熟练地进行分拣、装箱。双手飞舞间,一个个纸箱很快便被装满,即将奔赴全国各地的市场。
“目前,我们专合社存栏商品蛋鸡30余万只。我们将传统中医理念和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全程无抗生素的饲养,日产鲜鸡蛋20余万枚,产蛋率达到行业平均水平以上,年产值5000余万元。”据陈庆根介绍,这些鸡蛋不仅供应内江本地市场,还销往成都、重庆、贵州、广东等多个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养殖场还配备了智能粪污处理系统。自动化清粪设备沿着鸡舍底部平稳运行,将粪便收集到发酵罐设备中,通过发酵风干等处理程序,鸡粪就变成了优质的有机肥料,高效且无异味。据统计,该专合社一年可产生有机肥5000余吨,实现了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同时,实现附加收入300余万元。
致富不忘乡邻。专合社不仅实现了自身现代化发展,自2019年投入使用以来,也为附近村民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目前,该专合社长期用工20余人,每名工人月收入在2000元到3000元。
谈及对专合社未来的规划,陈庆根满怀信心地表示:“我们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加强鸡舍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完善溯源系统,打造绿色健康的鸡蛋品牌,同时吸引更多的社员加入合作社,带动周边的村民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