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荪婆婆”黄文培:“培”梦青山,耕耘乡村振兴路

2023-01-04 21:31 宋成均 何贵香 四川科技报记者 廖梅 11319 点击
黄文培(右)给农户介绍新成果

人物名片:黄文培,宜宾市长宁县国有林场原科技股股长、林业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连续两届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聘请为省科技顾问团成员。从事人工栽培竹荪的科研工作70余载,先后荣获中国老科协突出贡献奖、首届老科协奖以及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四川省道德模范、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宜宾市十大杰出女性等荣誉和称号,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竹荪婆婆”。2022年7月,黄文培与世长辞。

 

蜀南竹海,碧波万顷,小竹荪能够成为宜宾市长宁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并惠及省内及云、贵、渝、桂、闽等地100余县,“竹荪婆婆”黄文培功不可没。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有一个“禾下乘凉梦”,“竹荪婆婆”同样也有一个“四季竹荪梦”。

与竹结缘 萌生梦想

1951年,从四川林业学校毕业的黄文培,怀着“无山不绿,有水皆清,河山添锦绣,国土绘丹青”的志向,来到位于林区的长宁县楠竹经营所工作,从此与竹结缘。

20世纪70年代初,黄文培在工作中发现,有一种千百年来被林农认可的山珍——竹荪,营养价值非常高,是食、药兼具的养生产品。但在自然条件下,野生竹荪产量稀少,价格昂贵,形成了“竹荪等价黄金”的局面。于是她便萌生了人工种植竹荪的想法,希望有一天能将野生竹荪驯化为栽培竹荪,形成规模化生产,让竹荪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一道美食。

有了这个想法后,黄文培开启了自己追求一生的目标——开展竹荪人工种植领域的研究、开发、推广工作。

但要真正人工驯化培育和种植竹荪,谈何容易?1972年,黄文培开始了竹荪人工驯化培育试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既无经费,又无技术,国内外没有这方面的专业资料可以查找参考,一切从零开始,黄文培就这样怀着一腔热血扑了进去。“想把野生竹荪驯化为栽培品种,这是梦想。”别人都这么说,但黄文培从未放弃,她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实现这个梦想。就这样,黄文培踏上了长达数十年的人工培育之路。

为此,黄文培牵头建立了竹荪科研小组,面对一次次挫折与失败,科研小组的人一个又一个打起了退堂鼓。她没有气馁,没有放弃,先后与南京林学院、四川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从采集野生菌丝培育——段木栽培——熟料灭菌栽培——生料层播引种、试种,最后到采取竹海野生竹荪蛋进行菌种分离、驯化、提纯、选优,年复一年,做了无数次比照试验,究竟流了多少汗?熬了多少夜?饿了多少餐?她也说不清楚了。

历经漫长坚守,跨过重重困难,直到1986年,第一株人工栽培竹荪终于成功种出。而这一年,距离黄文培“一腔热血”下决心的那一年,已经过去14年。

1993年,黄文培培育出高33厘米,裙围163厘米,单个体重750克的“竹荪王”,定名“竹海长裙”,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注册商标。1995年,黄文培牵头制定了《长裙竹荪综合技术标准》,填补了食用菌竹荪无生产标准的空白,也被批准为省级地方标准,为长裙竹荪的标准化、产业化发展铺平了道路。

与竹生情 追逐梦想

人工种植竹荪成功的消息不胫而走,不仅引起县内市内种植热潮,也引起云、贵、川、渝、桂、闽等省市区的关注,纷纷上门求教,或邀请讲授示范、或信函电询索取资料。在当时每个月工资只有几十元的年代,黄文培培育出来的竹荪,市价就能卖到每公斤1400元,但她却毫不犹豫的将培育技术无偿公布,有求必应,有问必答,不计报酬。在生前的采访中,黄文培说:“党和政府给了自己工作岗位,每月发了应有的工资,做点成绩是应该的,有了成果是要回报社会的。”

将野生竹荪驯化为栽培竹荪,这只是黄文培实现竹荪梦的第一步。把竹荪栽培技术推广出去,把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她更大的梦想。“竹荪种植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是助农脱贫致富的好项目。”她不仅放弃个人成果专利,还主动向长宁县委、县政府提出这个建议,由此也推动长宁竹荪迈出了走向全国的第一步。

1995年,62岁的黄文培正式退休。这时,正值竹荪种植推广关键期。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的她,始终放不下凝聚自己心血的竹荪,义无反顾地奔走在全市各有关乡镇农村的田间地头、村庄院落。黄文培一边坚持竹荪科研试验,一边主动配合县科协、农业、林业、科技等单位进行宣传,坚持每年举办培训班,自编教材,为农民和基层干部授课。她这一生,培训人数达上万人次,培养出竹荪制种、种植能手4000余人。

“中国竹荪在四川,四川竹荪在长宁。”目前,长宁县已成为中国三大竹荪生产基地之一,长宁“长裙竹荪”全国知名,产量和商品量占全国市场三分之一,竹荪成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龙头”产业。黄文培40多年无怨无悔推广长裙竹荪人工栽培技术,带动了当地6万户群众脱贫致富,很多曾经的贫困户依靠人工竹荪种植后成为了富裕户。如今,这一技术已推广到全国10多个省100多个县。

与竹为伴 执着圆梦

为实现“四季竹荪梦”,助力乡村振兴,生命的尾声,虽身患多种疾病,但是她依然奔波于竹海景区和敬老院两地,以“竹海长裙”竹荪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依托,仍然在开展实施竹荪复壮工程创新技术一系列试验示范:探索竹荪实现工厂化生产、破解竹荪同一地块种植需间隔4年的难题、解决固体制种成本高和周期长的困扰、打造现代林业竹林立体生态效益……希望将竹荪和竹林变成长宁美丽乡村的亮丽风景线。

黄文培给工人示范如何进行竹荪菌种消毒前的准备工作

在长宁县成立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之后,黄文培很高兴地应邀担任长宁县老科协理事、科技顾问,指导荪农科学种植竹荪,践行着青年时期的诺言:“就是要努力帮助农民兄弟过上好日子。”在长宁县“老专家营地”建立后,针对竹荪产量低、竹荪蛋坏掉现象严重的情况,她会同农业人员、老科协专家、科技示范荪农一道,从良种繁育入手,严把菌种质量关,实现良种优良化生产;推行标准化栽培新技术,在不同地块、播期、用种、竹渣培养基等方面反复进行对比试验,取得在产量、质量、效益上的重大突破;及时总结编写《长裙竹荪高产栽培技术八要素》《防治竹荪烂蛋技术要点》等技术规程供荪农使用;总结出了林下种植套作长宁长裙竹荪、层架式种植等多种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培育了“松坪菌业”“盛林菌类”“竹海山宝”等多个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专合组织。

霜染青丝两鬓生,只留爱在青山间。正是这样七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奉献,黄文培一直默默在科研试验土壤上耕耘,由于她在研究楠竹丰产技术和推广竹荪高产技术上的突出贡献,她先后荣获国家、省、市10余个荣誉称号,受到部、省级表彰奖励30余次。

2022年7月,“竹荪婆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她将一生献给了竹海的绿水青山,献给了钟爱的竹荪事业。”谈起黄文培,干部群众纷纷对她敬佩不已。

与竹林为伴,以竹荪为命,为百姓造福,“竹荪婆婆”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热点推荐
HOT
张亚刚:俯下身 扎下根 潜心教 慢慢长
张亚刚(前排右二)和学生 2022年7月,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张亚刚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 Infomat 发表了题为“Direct Observation of the Mpemba Effect with Water–Probe the Mysterious Heat Transfer”的研究论文,这一重大发现破解了困扰物理化学科普界50多年的难题,终结了关于Mpe
让科技创新的“千里马”竞相奔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科技是绵阳的立市之基,创新是绵阳的核心价值。为进一步激励全市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学习最美,争当最美,去年,绵阳市科协联合市委宣传部、市人才办等部门组织开展了2022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的评选活动,经过广泛动员、组织
武俊杰:让雷达看得更清、辨得更明
人物名片:武俊杰,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新体制雷达成像与探测技术研究,担任中国电子学会数字信号处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电子学会理事、四川省电子学会信号处理专委会主任委员、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委委员,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3项,获
核动力专家赵仁恺:为中国核潜艇“画”一颗坚强有力的心脏
人物名片:赵仁恺(1923年—2010年),国际著名的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科学与工程技术设计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946年国立中央大学机械系大学本科毕业,195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参加了中国第一座重水实验堆的建设。1960年,他率领的技术团队首先提出了我国第一个潜艇核动力初步设计方案,1965年开始,他作为主要技术负
“大熊猫之父”胡锦矗
上世纪80年代,胡锦矗在研究大熊猫。(西华师范大学 供图) 人物名片:胡锦矗,1929年3月24日出生于四川开江县,195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脊椎动物研究班,是世界著名大熊猫研究专家、大熊猫生态生物学奠基人。1974年受命牵头组织全国第一次野外大熊猫调查,发明了研究野生大熊猫的“咬节法”,参与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大熊猫生态观察站。1983年,牵头组建了世界最大的大熊猫科研机构中国保护大熊
达成合作意向643项,金额15.34亿元 第二届“科创会”圆满落幕
2月16日,第二届“科创中国·天府科技云服务大会”集中签约仪式在成都举办。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经戈、周利平、徐勇,省科协党组成员、四川科技馆党委书记、馆长王欢出席签约仪式。现场集中签约集中签约仪式现场,“页岩气压裂返排液综合处理技术及成套处理装备”“核桃油脂及蛋白综合精深加工产业发展项目”“低碳绿电智能微网牧草大棚(成都)示范项目”等33项科创项目现场集中签约,总金额达2.93亿元
推介科创项目5740项 第二届科创中国•天府科技云服务大会在成都开幕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部署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要求,精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科协“四服务”重要指示,以“天府科技云”服务全省“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战略部署,2月15日,第二届“科创中国•天府科技云服务大会”(以下简称“科创会”)在成都启幕。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桂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延政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副主席谢商华、省政府副秘书长刘全胜出席会议。省科协副主席、
第二届“科创会”发布30个重大科创项目
2月15日,第二届“科创中国•天府科技云服务大会”在成都开幕。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毛大付发布30个重大科创项目开幕式上集中发布了“高钢级厚壁套管修井技术研究”等10个重大科技难题攻关项目、“非能动管道爆破应急阻断技术”等10个重大高新技术推广项目、“超低温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等10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杯酒品匠心
用心品酒的徐姿静 人物名片:徐姿静,四川剑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国家级徐姿静品酒师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高级工程师、高级品酒师、高级酿酒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酒业科技领军人才,第十二届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四川工匠,四川十大青年岗位能手,德阳市首届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德阳市首届十佳“最美科技工作者”,德阳市首席技师
朱福兴: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人物名片:朱福兴,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钛化工所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攀西钒钛磁铁矿战略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熔盐冶金、钛金属冶金等技术研发,先后主持完成了8项公司重大课题,主研完成了2项国家973课题、3项省科技支撑课题和10余项公司重大课题。获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级2项、三等奖3项。荣获第十五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第十三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
朱创业教授的“创业”之旅
人物名片:朱创业,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镇规划研究所所长、四川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公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朱创业和学生在贡嘎雪山 成都、眉山、德阳、雅安、遂宁、达州、广元、阿坝、甘孜、凉山、攀枝花……朱创业和他的团队走遍了四川每一个市(州);峨眉山、贡嘎山、夹金山、龙门山、罗浮山、格萨拉、彝海、伍须海、猎塔湖、马湖、九曲黄河第
鲁力:十年深潜,创造物联网边端系统新架构
人物名片:鲁力,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联网边端系统、无线系统安全。作为主要成员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得20余项国内专利授权和1项美国专利授权。2022年11月中旬,从珠海航展归来,鲁力在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四号科研楼5楼的办公室里,复盘见闻,筹划新研究。这一趟珠海之旅,他为自己的物联网新系统找到了不少新的应用场景。在
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
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王晓晖主持开幕会并宣布开幕 黄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田向利出席迈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1月11日上午,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成都开幕。肩负着9100万四川人民的重托,800多名新一届省人大代表步入锦江大礼堂,依法履行神圣职责,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篇章贡献代表力量。大会应到代表880人,实到853人,符合法定人数。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开幕会执行主席王晓晖主持开幕
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
1月10日上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成都开幕。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和开幕会执行主席田向利、钟勉、杜和平、尧斯丹、林书成、欧阳泽华、刘成鸣、杨丹、谢商华、刘旭光、许唯临、李建勤在主席台前排就座。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等到会祝贺,并在主席台就座。十二届省政协主席柯尊平在主席台就座。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应出席委员873人,实到844人
为高能物理探索乐章添上中国音符
>>>人物名片:曹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首席科学家,四川天府新区宇宙线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2022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主持完成了1993至1996年HiRes prototype的数据处理和物理分析,证实了位于亚EeV能区的宇宙线能谱“第

阅读下一篇

张其圣:助“东坡泡菜”香飘海内外

作为“中国泡菜之乡”的眉山,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泡菜正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2021年全市泡菜销售收入达到217.8亿元,市场份额占全国三分之一、全省50%以上,形成了“中国泡菜看四川、四川泡菜看眉山”的发展格局。一碟碟泡菜走出了四川,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眉山泡菜成功的背后,离不开以“泡菜”为主研方向的科技工作者们。四川东坡中国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其圣便是其中一位。作为四川大学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