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在省委组织部“脱贫攻坚综合帮扶”的号召下,眉山市彭山区农业农村局广大干部职工主动请缨援彝,14名援彝干部带着“不胜不归”的使命,正式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援彝凉山州综合帮扶脱贫攻坚工作。
三年来,14名援彝干部按照党中央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要求,全力以赴,扎实开展各项帮扶工作。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肯定和认可,树立了援彝干部的良好形象。截止2020年底,实现了昭觉县顺利摘帽,191个贫困村退出贫困村序列,22320户贫困户全部脱贫。脱贫攻坚工作顺利通过县、州、省、国家第三方评估检查组的验收,并受到验收组的一致好评。
进村入户和群众心贴心
为尽快融入当地脱贫攻坚工作,14名援彝干部对所驻村贫困户进行入户走访,收集民情民意,了解情况,准确掌握贫困户信息,细化帮扶措施,做到走访全覆盖。
在走访过程中,前期未准备雨靴,脚常被蚂蝗咬出血、鞋被稀泥浸透、脚板被水泡白的现象时有发生,经常下乡到下午三四点钟才饿着肚子回到村上吃午饭,有时只能在农户家吃几个土豆充饥。生活中经常面临停电、停水,一日三餐无着落。同时面临山高、坡陡、山体滑坡等危险。但没有一位说一声苦,叫一声累。
三年来,14名援彝干部充分利用召开村民代表会、党建月会、农民夜校和入户走访等方式,宣传党中央、国务院、省委关于脱贫攻坚各项方针政策、工作措施等,力争让每一户彝族同胞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感恩党的政策。通过宣传走访,加强了与贫困户的沟通,增进了与彝民之间的感情。
三年来,14名援彝帮扶干部共步行二十多万公里,走访贫困户3万余人次。
田间地头 和群众手牵手
14名援彝干部同驻村工作组一道,按照贫困村退出“一低七有”、贫困户脱贫“一超六有”的标准开展工作,白加黑、5+2的工作状态经常伴随每一位帮扶队员。
“每一个季度如实填写、完善脱贫攻坚帮扶手册和痕迹管理台帐等资料;扎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劝返适龄适学儿童不跟随外出务工,确保适龄学生100%入学;认真开展禁毒防艾、移风易俗宣传,教育村民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四好”创建工作。”援彝人员介绍,按照一超六有标准,进村入户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进行四十多次全覆盖走访和排查,开展“十查二十八核”和回头看工作,确保每一户贫困户吃穿不愁,住上安全住房,有医疗、教育保障,有电,有安全用水等,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做好贫困户“一户一档”、“五个一”、“三落实”等的档案资料。开展移风易俗,逐户指导村民做好院坝、房前屋后、室内等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每月开展流动卫生红旗和洁美家庭的评比,并给予生活用品奖励,逐步改变村民陈规陋习;对易地搬迁建设工程项目、工程整改和“三建四改”工程进行质量督查;协助村两委开展“一卡通”、农机补贴、农村基本农田权属情况、农村低保户等方面工作的清理和核实工作。
积极参与乡、村的每月党建会,认真学习上级有关部门的文件精神,及时总结在脱贫攻坚中的经验和存在问题,做好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在工作中做到严格要求自已,起好了带头作用,为脱贫攻坚和村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当好参谋。同时做好全域结对工作,每一位帮扶干部至少结对一名村干部或青年骨干,一对一传授产业发展技能,三年来,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技术队伍。
主动作为 和群众结“亲戚”
结对帮扶,爱心捐助。14名援彝干部每月至少走访结对帮扶贫困户一次,全方位了解贫困户家的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每年国际扶贫日和春节前夕,开展暖冬慰问行动。截止目前,14名综合帮扶干部共为44户结对帮扶贫困户捐赠价值30万多元的大米、青油、毛毯、防寒衣物等物资。
因地制宜,养殖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结合当地养殖实际,编写了《人畜共患病防控知识》、《乌金猪养殖技术要点》、《土鸡散养饲养技术要点》等培训资料,14位综合帮扶干部累计开展农民夜校培训285期,7500多人次。指导当地村民养殖技术,逐步改变了不科学的养殖习惯。14名援彝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利用专业特长,培训村级防疫人员,为养牛户注射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疫苗、牛口疫疫苗,免疫耕牛182头,治疗生猪60头、山羊85只、马15匹,为贫困户挽回经济损失20余万元,深受广大村民好评。
产业发展,示范效应。14名援彝干部积极为村上产业谋发展,从彭山引进弥猴桃种苗示范种植15亩,目前苗子长势良好,明年开始挂果。从雅安芦山引进山药种植15亩,为当地村民示范种殖。从彭山引进鸡苗80只、肉免40只,为村民示范养殖,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帮扶干部通过自筹资金购买生活用品和里鲁博超市等多种形式,激励本村村民开展“四好”创建和移风易俗活动,每月评选洁美家庭发放奖励物资,逐步改变彝族同胞生活习惯。
同时在疫情期间,14名援彝干部积极协助村两委,做好返乡务工人员的排查工作,针对不同情况,分类处理。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向村民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指导村民做好自身防控措施,保护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