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报告还指出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当AI加上医疗,会如何赋能基层医疗?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四川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杨正林,以及来自基层的医疗工作者针对“人工智能(DeepSeek)+医疗”展开了热烈讨论。
杨正林表示,从患者就诊开始,DeepSeek就可以提供一些服务,比如精准的匹配科室、挂号、做检查、读报告,“通过应用我们发现,很多医生都很喜欢使用,比如,他们会通过DeepSeek去得到一个粗略的治疗方案或者诊断方案,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对患者进行帮助。特别是一些罕见病,毕竟每一个医生都不能说知识面100%覆盖得了每个科室,这种时候,DeepSeek就能成为医生的好帮手,给出比较好的治疗建议。”
同时他也指出,DeepSeek人工智能的接入,对基层特别是比较偏远的地区的作用可能会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对于离好的医疗机构比较远的老百姓来说,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的帮助,得到及时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科普。
来自基层的卫生工作者邹锐和李亚玲则坦言,在基层,长期面临着高端技术人才短缺和诊疗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对于广大在农村的老百姓,尤其是边远山区的老百姓来说,他们还是没有办法及时地以最快的速度享受到最优质的医疗资源,而人工智能的应用刚好可以破解这个难题。
“DeepSeek的应用,就相当于三甲医院中级职称专科医生的诊疗水平,虽然,这样的医生可能在三甲医院比比皆是,但在基层就非常稀罕,所以我觉得DeepSeek接入到我们乡镇卫生院,可以说是雪中送炭。”邹锐说。
杨正林也表示,DeepSeek看数据类报告精准性更高。AI是医生的好助手,但很难取代医生。医生、大专家见到一些非常罕见的病例,要不停地学习非常前沿的知识,人工智能录入必须要有专家的共识和标准,从这个层面来说,人工智能很难取代医生。

针对目前短视频平台的
大量“伪科普”乱象如何治理情况
杨正林建议
一是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
二是行业专家应主动发声
三是非专业人士科普应多与专家沟通
确保内容科学性、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