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为耐抽薹品种,右为不耐抽薹品种。 受访者供图
立秋早已过去,德阳市旌阳区蔬菜基地的秋冬萝卜却尚未播种。四川优土源平台订单种植负责人周渝手机里的萝卜订单响个不停,但他却为找不到来年春季的耐抽薹萝卜品种发愁。
“去年春天,我们在德阳种的1000多亩萝卜,由于品种问题,三成提前抽薹开花,每亩损失超2000元。”周渝说,萝卜一旦提前抽薹,便会空心、开裂,不再长根,失去商品价值,只能用作饲料。这不仅是周渝的烦恼,更是长期制约我国春萝卜和高山萝卜产业发展的瓶颈。如今,一项来自四川科研团队的突破性成果,正为“锁住”萝卜的春天带来曙光。
瓶颈 耐抽薹品种稀缺春萝卜供给堪忧
萝卜,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蔬菜,四季需求旺盛。四川作为主产区之一,常年种植面积约150万亩(复种指数)。然而,一个尴尬的现实摆在面前:春萝卜供给严重不足。
“春季想吃四川特色萝卜,很难。”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经济作物研究中心杨峰博士道出关键,受制于市场上耐抽薹品种的稀缺,加之四川独特的气候条件,萝卜种植以秋冬季为主,春萝卜占比不足两成。
“春季低温叠加日照延长,极易诱发春萝卜先期抽薹,风险太高,种植面积自然萎缩。”周渝的无奈,道出了种植户的普遍困境。高山萝卜同样面临这一难题。
萝卜生长需先经历营养生长期(肉质根逐渐膨大),再进入生殖生长期(抽薹开花后结实)。延长营养生长、延缓抽薹,是提升产量、品质的核心。然而,种业“芯片”的关键一环——耐抽薹萝卜品种,国内却长期匮乏。
“国内尚无耐抽薹性状突出的萝卜品种,主要依赖日韩进口。”深耕萝卜种业的四川卓豪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廖飞坦言,尽管企业长期寻求突破,但受限于萝卜生物育种研究的滞后,尤其是基因组覆盖不完整,耐抽薹育种始终难有实质性进展。
破局 萝卜育种有了精准导航图
破解瓶颈,必须从种业源头发力。
在国家种业振兴战略指引下,杨峰团队联合四川大学林宏辉、张大伟教授团队,依托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历经四年艰苦攻关,迎来关键突破。
团队以晚抽薹长白萝卜品种“C60213”为材料,运用前沿测序技术,成功组装了全国首个萝卜完整基因组。该成果已于近日发表于国际权 威 期 刊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该基因组清晰绘制了包含18个端粒在内的9条染色体的完整“地图”,鉴定出49768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其中97%以上获功能注释。
“这相当于为萝卜育种提供了一份前所未有的精准导航图。”杨峰形象地比喻。这份“地图”的价值,在于能给快速定位产量、品质、抗逆(包括耐抽薹)等关键性状基因提供精确参考,为分子设计育种奠定基础。
展望 最快两到三年突破本土良种可期
有了精准“地图”,科研团队“按图索骥”。他们利用早、晚抽薹萝卜亲本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地图网格),成功鉴定出一个调控抽薹时间的关键基因——RsMIPS3。
“别小看它,这是一把打开萝卜耐抽薹基因密码的金钥匙!”杨峰强调。过去,科学界认为萝卜抽薹受多基因复杂控制,并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具体机制成谜。RsMIPS3的发现,为理解这一复杂过程提供了关键切入点。
基于此发现,团队在材料创制上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果。今年3月,在德阳市旌阳区东湖街道大地村,经四川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的专家组田间鉴定,由该团队选育的萝卜新材料“C30114”被一致认定:耐抽薹性强,是新的耐抽薹长白萝卜自交系。这标志着耐抽薹萝卜育种迈出关键一步。
“争取两到三年内,实现耐抽薹萝卜品种的突破!”杨峰信心满满地展望。他进一步介绍,完整基因组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未来将能更高效精准地培育耐糠心、耐裂、抗根肿病等综合优良性状的萝卜新品种。
对于周渝而言,本土耐抽薹品种意味着实实在在的效益提升。他坦言,依赖进口种子成本高昂,且抗病性和产量常不尽如人意。如今,科研团队从源头破解基因密码,为培育真正适合本土需求、性能优异的萝卜良种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