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0日,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体会和弘扬奉献报国精神的建议。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祝大家健康长寿、晚年幸福。也希望西安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回首当年,在一列列开往西安的列车上,有耄耋老者,也有弱冠青年,离开繁华的上海,等待他们的是兴庆宫旁边的“大工地”。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建设紧密相连,在书写壮美爱国篇章的同时,更有着极大的牺牲与奉献精神。
四川大学的涂铭旌院士当时也在其中,而他的“西迁”故事远不止个人与西安交大。今天回顾,满含的都是大时代里学者们的情怀。
从上海到西安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涂铭旌,195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系后留校任教,不久因院系调整,从同济大学调整到交通大学机械系。1958年,交通大学动力系全系机、电各系大部分开始陆续西迁,涂铭旌服从安排去到西安。
今天,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最重要的以研究材料力学行为基本规律、特异现象和材料服役效能为主的科研机构之一,它的建成是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学科人的集体智慧,其中任金属材料及强度研究所工作多年、后期担任所长的涂铭旌功不可没。在国家经济举步艰难的岁月,涂铭旌与师生们多次到工厂“锤炼”,在实践中找规律,不但在百废待兴的年月里成就关于“金属材料强度问题”的三篇重磅研究文章,还协助工厂解决了不少生产实际问题。既有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鼓励,也有普通工人的支持,彻底打响了西安交大金属材料专业的名声。
在科研的同时,被看作“书呆子”的涂铭旌竟靠“多跑”为研究所申请到了一个6000平方米的材料强度大楼;引进了一大批国外先进的设备,以充实研究所的实力……60岁时涂铭旌主动从研究所所长退下来,提出“让更年轻的人来接替”,并再次收拾好了行囊。
从西安到成都 科教报国一生许
1988年8月,涂铭旌离开工作了30年的西安交通大学,调入成都科技大学(后合并组建四川大学)任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年近六旬的他带领成都科技大学金属材料学科勇闯“二次创业关”——转向功能材料的研究。
相比西安交通大学,成都科技大学的金属材料学科基础非常薄弱。回顾当时的情形,涂铭旌说:“那时我面临着‘二次创业’的挑战,并将面临新的‘生存能力’的巨大考验”。
刚来学校,由于学科建设不完备,涂铭旌甚至没有自己的实验室。他找到学校五教学楼里靠近厕所的杂物间,腾出一间27平方米的空房做实验室。没有科研项目也没有科研经费,除了自己“掏腰包”,他主动“走出去”,寻找校外企业、科研单位合作,硬是从27平方米“起家”,为学校的磁性材料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研究工作的发展,涂铭旌还一手创办了“稀土及纳米材料研究所”。从金属材料到稀土及纳米材料,涂铭旌要翻越的不只是研究方向的巨大差异,但他用时间和态度,再次交出一份辉煌的答卷:如今的稀土及纳米材料研究所拥有近2000平方米的实验室,下设四川省稀土材料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纳米科技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功能材料物理化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金属功能材料)、后续能源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四川大学纳米材料技术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先后承担了一大批国家“985”和“211”工程建设项目、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项目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
奋蹄疾行 成就传奇
1993年,涂铭旌发现自己便中带血,到医院检查最终得到确证病因——“直肠癌”。获悉此消息,他的同事、朋友、学生纷纷来函来电慰问病情,许多人直言“拼命三郎”般的工作热情压垮了“涂老师”。
医院为涂铭旌进行了肠道改道和切除手术。虽然手术顺利,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术后恢复却很痛苦。周围人都劝他好好休养,涂铭旌却相当乐观,自嘲“已去阎王那里报过到,判官说生死簿里没有我,我还早着呐!”从能自由活动开始,涂铭旌的身影又再次出现在了工作岗位。
1995年,鉴于他在材料学研究方面所作的巨大贡献,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
66岁时,涂铭旌曾经给自己写过两句话,“老马已觉黄昏至,不待扬鞭自奋蹄”。人的一生,甚至没有第二个60年,涂铭旌却用60年的时间奉献给了两片急需发展建设的热土。他一个人的两次“西迁”,成就的是不朽的传奇。直到今天,年近九旬的他仍没有退居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