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四川地区高粱主要病虫害,结合本地区气候特点,相关专家提出了高粱中后期病虫害综合防治建议,供种植户参考。需注意,防治核心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抓关键时期”。
主要病害症状及防治建议
炭疽病
症状:叶片、叶鞘、穗颈甚至籽粒上出现梭形或椭圆形病斑,中央灰褐色,边缘紫红色,严重时叶片干枯。
防治建议:可选用机糯粱1号、冀酿4号等抗病品种;合理密植,保证通风透光;平衡施肥,避免氮肥过量;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深翻土壤。此外,还可在抽穗期前后、发病初期或雨季来临前喷施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或咪鲜胺等药剂进行预防。
注意:轮换用药,避免产生抗药性。7~10天1次,连喷2~3次,雨后及时补喷。
纹枯病
症状:主要危害叶鞘,近地面叶鞘先发病,出现云纹状、水渍状病斑,后扩展至叶片,严重时植株倒伏枯死。
防治建议:避免过度密植;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清除田间杂草;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在拔节至孕穗期,特别是田间郁闭、湿度大时重点防治,发病初期(病株率达10%~15%)需及时用药,可选用药剂有井冈霉素、噻呋酰胺、戊唑醇或丙环唑。
注意:喷药重点在植株中下部叶鞘。
大斑病
症状:叶片上产生大型梭形病斑,中央灰褐色,边缘红褐色,有时有轮纹,严重时病斑连片,叶片枯死。
防治建议:轮作倒茬,清除病残体,合理施肥。在抽穗前后至灌浆期,高温高湿天气防治,发病初期喷施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或嘧菌酯药剂。
紫斑病
症状:叶片、叶鞘上出现紫红色小斑点,后扩大成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紫红色,中央灰褐色,湿度大时有霉层。
防治建议:同炭疽病和大斑病防治策略一致。
主要虫害危害及防治建议
高粱蚜虫
危害:群集在叶片背面、叶鞘和穗部刺吸汁液,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影响光合作用和灌浆,严重时还可能导致“塌顶”。
防治建议:抽穗扬花期至灌浆期(蚜虫爆发期)为蚜虫关键防治期。一方面可保护利用瓢虫、草蛉、食蚜蝇等蚜虫天敌,一方面用黄板诱杀有翅蚜。当田间蚜株率达30%~40%或百株蚜量达2000头以上时需及时喷药,重点喷施植株中上部叶片背面和穗部。可使用药剂有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氟啶虫胺腈等,也可使用高效氯氟氰菊酯,但需注意此药对天敌杀伤力大。
注意:选择内吸性好、持效期长的药剂。避免在扬花期喷药,以免影响授粉。注意轮换用药。
螟虫
危害:幼虫钻蛀茎秆、穗柄和穗轴,造成枯心、折秆、穗部受害(白穗、虫蛀粒),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防治建议:高粱心叶末期(大喇叭口期)、抽穗前后至灌浆初期是螟虫的关键防治期,心叶末期(大喇叭口期)主要防治第一代幼虫钻蛀茎秆,以免造成枯心,可撒施颗粒剂(如辛硫磷颗粒剂、Bt颗粒剂)或喷施药液灌心叶。抽穗前后至灌浆初期主要防治后期世代幼虫钻蛀穗部、穗轴,以免造成白穗、虫蛀粒。需重点对准穗部和穗轴喷药,可选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等药剂。还可以释放赤眼蜂防治卵,利用白僵菌、绿僵菌防治幼虫。
注意:抓住幼虫孵化盛期至钻蛀前的关键窗口期喷药。选择渗透性、内吸性好的药剂。
粘虫
危害:属于暴食性害虫,幼虫啃食叶片,大发生时可能将叶片吃光,仅剩叶脉,甚至咬断穗颈。
防治建议: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二代粘虫)或7月(三代粘虫)是粘虫的关键防治期,需密切关注虫情预报。可利用糖醋液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或者在幼虫3龄前,田间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指标时(一般百株有虫20~30头)及时喷药。可选用药剂有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或氯虫苯甲酰胺。
(作者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