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世界纷繁复杂,我们怎样将理性和美感结合,探索更多未知的奥秘?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专题论坛在川举办,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印开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副教授梁琰为200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场“科学影视盛宴”。据了解,这是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首次设立专题论坛环节,旨在通过科学与影像的探讨,促进青少年对科学影像的交流。
重走历史,感悟足迹
100年是历史的跨越,也是世界的变迁。
100年前,一个叫尔列斯特·亨利·威尔逊的西方植物学家四次来到中国西部,在收集植被的同时拍摄了上千张反映当时中国社会和环境的照片。100年后,一个中国生态学者沿着这个西方植物学家当年走过的路,在威尔逊拍摄照片的同一地点,重新按下了快门,这位学者就是印开蒲。专题论坛上,印开蒲带来了“重走威尔逊之路:见证中国西部百年影像变化”主题分享。
大屏幕上,几十组连接100年时空的新老照片依次展开,发黄的老照片,承载着真实的历史,而与之对比的是便是印开蒲镜头下的中国,历经百年,每一张都是变化。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西部大开发20周年以及“汶川大地震”发生10周年……这些在祖国大地上留下的深刻烙印,为全场师生带来震撼和启迪。
“看到对比才知道,百年里我们的土地上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感叹祖国发展变化的同时,我更加觉得我们应该敬畏自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一位家长在听完讲座后感慨道。
“这么长的路,这么艰难的探寻,您就没有想过放弃吗?”交流讨论环节,来自桂林市榕湖小学的朱皓轩对印开蒲探索科学精神发出叹服。
“在做这件事的时候,虽然没有充足的经费,我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越是艰难,越应该去完成。”听完印开蒲的回答之后,朱皓轩深受鼓舞:“我要以印爷爷为榜样,在自己的学习当中,不断地克服困难、战胜困难!”
聚焦微观,探寻科学之美
如果说印开蒲为大家搭建了宏观的大国视角,那梁琰带来的《发现科学之美》则是构筑了一个“微观”的科学世界。讲演中,梁琰呈现了与团队创作的显微镜下的生物影像,纤毫毕现的图片、延时捕捉的视频,让现场观众领略到自然生物在微观尺度下的美妙形态。
在梁琰看来,科学是客观而理性的,美则是主观而感性的。当科学遇见美,就焕发了新的生机。而梁琰就是希望孩子能欣赏到这种美,并用诗歌、用语言、用影像去赞美。此外,他也希望孩子积极探究科学问题,尽可能地去发现问题、发现美,探索未知背后的规律。
“我的儿子喜欢摄影,怎么才能让一部简单的手机更好地帮助他去捕捉呢?”“作为化学老师,我也想在自己的学科上通过影像去启发学生,我应该怎么做呢?”交流讨论环节,不少观众对梁琰制作精良的图画产生了兴趣,纷纷询问技巧。
“科学可以很酷,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刻板。我们可以购买一些简单的手机配件,或者在拍摄上更好地布局和设计,这样就能细腻地去展现生物的‘微观面'。”梁琰表示。此外,他还为今年参赛科学影像节的选手们提供了技术思路,鼓励他们用利用显微镜、红外线拍摄等方法进行记录,将科学探究更完整的表达出来。“希望能通过先进的技术、创新的方法,展示科学的神奇与美丽,让科学不再枯燥,让孩子们了解科学的魅力,从而爱上科学。”梁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