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由省科协、共青团省委、中科院成都分院主办的“天府科技云服务”首届科学传播大赛圆满落下帷幕。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经戈,团省委副书记任世强,中科院成都分院副巡视员、四级高管李雁琴出席闭幕式并为选手们颁奖。
在三天的比赛中,来自全省地(州)市县区的56个代表队的176名选手、37名科技辅导员和16名评审专家组齐聚成都,各展身手,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诠释科学原理、科学现象,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科普盛宴。
本届大赛中,科技馆组、科学诠释者组(少儿组、成人组)分别评选出了个人组合团体组的一、二、三等奖,同时还评出了“四川省优秀科技馆辅导员”、 “优秀指导教师”、最具人气奖,最佳口才奖、 “四川省王牌科学诠释者”、“四川省科幻创新作文优秀指导教师”以及“优秀组织奖”。
来自四川科技馆美科新未来学院的选手杨玉峰,凭借参赛作品《无形的“手”》获得了此次科学诠释者组成人组个人赛一等奖。“列车在高速行驶的时候,周围的空气流动速度非常快,所以列车周围空气的压强很小,而如果这时候我们人距离列车太近,人体与列车之间压强小,而人体背后的压强大,就会形成一个压力差,从而就形成了无形的“手”,把我们推向列车。”杨玉峰通过将流体的流动速度,类比成一双无形的“手”,向大家讲解了伯努利原理在生活当中的产生和运用。“在我看来,科学就是将不利的变成有利的,借助这次比赛,我把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知识传播出去,能让大家在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启示,我感觉收获了很多。”杨玉峰说。
在科学诠释者组少儿组个人赛上,眉山市青神县学道街小学的余卓洋将自己创意发明——幼儿桌床箱,做成了实物,斩获了大赛一等奖。余卓洋告诉记者,他的妈妈是幼儿园教师,因为园内场地有限,每天午睡时要来回搬动桌椅和小床,十分辛苦。为了减轻妈妈的工作,又能方便小朋友使用,余卓洋设计出了这款既是桌子又是床的“小床桌”。“创造并不只是科学家的事,我们每个人只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双勤于实践的双手,一种大胆探索的精神,我们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舞台上,余卓洋将自己对创造的理解娓娓道来,经过7个多月的反复修改和制作,《翻翻乐幼儿桌床箱》诞生了。“拉杆的设计,让床桌不仅是节省空间的好利器,还是家庭旅行的好帮手,我们已经将床桌申请了专利。”余卓洋爸爸骄傲地介绍道。
除了精彩的科学比拼,来自成都石室双楠实验学校的向梓璘创作的文章《绿原悲歌》也在科幻作文组斩获大奖。“我们在发展中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时,也应注意到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尽管如此,科技与自然仍在以非常积极的方式相互影响。从另一角度来想,发达的科技也可以帮助我们保护这个美丽的自然家园。” 通过对人的归属是自然还是科技的疑问,向梓璘透过作品反思了环保和科技的关系。”我将和周围的同学一起,积极参与更多的科创活动,多阅读科学书籍,加强科学素养,用知识改变世界,让思想描绘未来,用自己的青春汗水,为中国的科技强国事业贡献力量。”向梓璘说道。
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大赛凝练了我省科学传播爱好者及科普工作者的风貌,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促进了科普事业发展。“天府科技云服务”首届科学传播大赛的设立,正是以四川省科协正在着力聚焦的头等大事——“天府科技云服务”工程为工作导向,以公益性的品牌大赛活动为驱动,用更好的机制、方法和氛围来引导、挖掘广大科普爱好者和科技工作者参与到科普事业中来,打造更优质的科普交流平台,让公众理解科学,让科学惠及公众。“天府科技云服务”科学传播大赛的设立,既是全国科普日活动的延续和延伸,也是我省科普爱好者的交流盛会,更是省科协开展公益性科学普及活动的责任彰显。科协作为“科技工作者之家”,将致力于把大赛打造成品牌活动,努力创造更好的机制、探索更好的方法、营造更好的氛围,打造更优质的科普交流平台,让公众理解科学,让科学惠及人民。“天府科技云服务”首届科学传播大赛即将落幕,但“科学普及的新时代”才刚刚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