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热爱科幻小说、科幻电影,那么一定看过很多关于“机器人”的科幻作品。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中国的科幻作品中,机器人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想象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10月22日,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的最后一天,厦门大学电影学院教授黄鸣奋、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吕超、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鲍远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德语系副教授程林围绕“跨文化视域下的中国机器人叙事”的主题,展开了探讨。

“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的口号是在成都遇见未来,这个未来大家有没有想过是什么?未来机器人要怎么和我们互动?”沙龙开场,黄鸣奋教授就向幻迷们抛出了他的问题,也由此引开了他的讲座主题“对于中国机器人叙事的解读”。黄鸣奋教授从物种维度、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对中国机器人叙事在跨物种视域下呈现的意义进行了解读。
随后,吕超教授从六个层面分析了“中国机器人叙事的伦理分叉”,他指出,在众多科幻题材中,对伦理问题指涉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类当属机器人叙事,从根本上讲,所有的机器人故事都属于伦理小说范畴。同样对机器人叙事与伦理进行思考的还有鲍远福教授,在他分享的“中国网络科幻小说中的机器人叙事与伦理之思”主题中,列举了五类在中国网络科幻小说中常见的机器人叙事类型,并指出在这些机器人叙事故事中也映射出人工智能发展对人类产生的影响,人们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忧虑和担忧。
沙龙最后,程林教授以“跨文化机器人学 中国机器人文化和叙事”为主题,探析了德国和日本的机器人文化及中国“第三种机器人文化”的构建。他指出,“跨文化机器人学”以机器人文化为基础,从文化差异和间性视角考察机器人文化的异同、动态和交互及其表征、根源、启发和影响。“接下来,仍有很多有意义的探索或研究值得深入下去,如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催生‘中国式机器人故事’和机器人伦理的‘中国方案’,全球化语境下的机器人文化如何互渗共生,都值得在跨文化和跨学科的视野下继续深入研究。”沙龙结束后,程林教授憧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