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幻作品中,观众们常常看见这样的画面,半身瘫痪的病人躺在休眠仓中,用意念连接机器人,在草坪上肆意奔跑;被科技家死而复生的改造人拥有了超能力,不仅智力体力异于常人,还拥有自我修复能力……

10月22日,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百病无忧:科幻构想与未来医学”主题沙龙上,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后研究员马辰,重庆医科大学运动医学副主任医师、科幻作家杨健,科幻作家张雨晨一起围绕科幻作品与医学人文展开了畅想。
“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未来,幻想一个未来医学上的突破,你们觉得最有可能最快发生的突破会是什么?”马辰提问道。
“我觉得可能是脑机接口。”杨健说,“我首先澄清一下,脑机接口这项技术被科幻作品拔得特别高,但实际上的脑机接口与科幻作品中的脑机接口就好比现实中的神舟飞船与星球大战中的歼星舰一样。当然,脑机接口的研发是非常有意义的,但前途是否像科幻作品中虚构的那样光明,那么快就达到人类想要的效果,是非常难的。比如说现在临床上应用最多的脑机接口是脑深部电刺激,主要对药物治疗帕金森、抑郁症等患者脑中神经系统出现功能性紊乱而导致调控能力不佳后进行的最终治疗手段。这种治疗手段是将电极植入到患者脑部特定的位点,然后放电去刺激他所在的位点,或者是附近某个临近的位点,改变这个位点已经病态的工作状态,然后把它调整到尽可能让患者重新感受舒适、能够恢复正常生活的状态上来。”张雨晨补充道,“这种治疗方式就需要采用神经外科手术进行,但做这样的手术本身就是一个有风险、有成本的事情,其次电极植入的寿命是有限的,科幻作品中的脑机接口好像做一次这辈子都没问题了,但我们在做动物实验时就发现,一次植入式的接口真正有功能的时间可能只有几个月。时间到了就得立即把他取出来,第一是因为他已经进入不到工作状态了,第二它切入的那些脑组织可能会出现炎症反应,目前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虽然我也一直觉得脑机接口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但不会那么快出现一些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现场,马辰、杨健、张雨晨围绕未来医学将去往何处进行了进一步畅想。在未来,技术或许真的可以改变人类的自我感知和思考能力,改变个性、真实性和社会身份,但当这些技术越来越进入人类的生活,那么会给人类带来进步还是威胁,这样的迷思也值得每一个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