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安市武胜县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产业兴旺”为目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全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因地制宜,确立了武胜“2+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2”—优质粮油和优质生猪基础产业;“3”—武胜大雅柑、优质蚕桑、生态水产特色产业),并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信息化服务思路,在全县高质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成优质粮油基地20万亩、武胜大雅柑基地20万亩、优质蚕桑基地3万亩、稻渔综合种养基地2万亩,年出栏生猪100万头左右。建成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7个,获评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县、全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县,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被中国蚕学会授予“中国蚕桑之乡”称号。
坚持政府主导 高站位统筹产业发展
一是建立产业发展规划体系。与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根据武胜农业发展基础和自然资源禀赋,编制武胜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5)和武胜大雅柑、优质蚕桑、生态水产等产业专项规划,下好产业振兴“先手棋”,形成了“全域覆盖、统筹兼顾、层次分明、彰显特色”的产业发展规划体系,在全县23个乡镇规划、布局产业基地,实现了现代农业全域发展。二是建立奖励扶持政策体系。立足武胜产业特点和发展实际,出台产业发展考核奖励、产业基地标准化建设补助、金融保险、道路和水利基础设施配套等多个方面的扶持政策,多维度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和返乡人员积极投资发展“2+3”产业。以武胜大雅柑为例,前三年种苗、基地管护、标准化建设方面的补助可达1800元/亩,有效提高了经营主体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三是建立产业发展推进机制。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担任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围绕人才、资金、土地三大要素保障,推动各类资源向产业发展汇聚,县本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用于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定期组织召开现场推进会议,结合产业发展阶段性目标任务,实地查验任务完成情况,及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同时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激励导向作用,给各乡镇下达产业基地建设目标任务和质量标准,作为年度绩效考核重点,倒逼责任主体抓实产业发展工作。
强化科技支撑 高标准建设产业基地
一是持续深化院县科技合作关系。出台购买科技服务发展现代农业系列政策,与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深化合作关系,在“2+3”产业规划布局、品种选育、技术指导、人才培训、设施装备运用等多个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截至目前,在全县落地建设专家大院2个,科研示范基地5个,入驻专家30余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逐步健全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立武胜“土专家”“田秀才”人才库,组建包乡技术服务队伍,落实“联片包乡”负责制,推动科技服务脉络向基地延伸,实地为业主提供全覆盖的公益性技术服务;出台社会化服务组织奖励扶持政策,鼓励经营主体、科技人员等筹建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产业经营主体提供生产托管、病虫害防控、机械化生产等方面的经营性科技服务,形成了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产业发展科技服务体系。三是严格产业基地建设质量标准。结合“2+3”产业特点和武胜生产条件,会同农业院校、科研院所专家制定了涵盖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并依托奖励扶持政策,引导经营主体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推进基地建设,保障基地建设质量。出台道路、水利基础设施配套政策,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建设质量、规模和集中连片程度达到配套指标的产业基地优先规划、配套建设基础设施,提升基地标准化程度。近两年,全县“2+3”产业基地完成主干道建设104公里、生产便道建设126公里,配套蓄水池209口,产业基地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着眼市场导向 高质量推进链式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注重延链、强链、补链,做深做精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工联动、协调发展。以国有大型初加工冷链物流交易中心建设为引领,加快农产品加工中心建设,推进产业“链”式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以全省第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中滩园区为依托,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招商力度,近年来已引进毛哥食品、展华食品等企业。全力培育本地龙头企业,支持技改扩能转型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截至目前,全县已培育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0余户,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50亿元以上。二是深入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对外宣传推介武胜特色优势农产品,不断扩大知名度,严格执行农产品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引导农业经营主体树立品牌意识,支持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争创农产品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培育无公害农产品34个、绿色食品10个、有机食品转换认证1个,“武胜大雅柑”“武胜甜橙”“武胜仔猪”等品牌纳入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三是统筹谋划市场营销。聘请权威营销机构编制营销方案,以营销龙头企业为引领,依托产业协会等,组织一般经营主体建立农产品销售联盟,统筹质量标准、品牌塑造、市场价格,实现“抱团发展”,与万果联等农产品销售平台开展密切合作,搭建线上和线下销售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同时,抓住春节、国庆等重要节日,举办“采摘节”“龙虾节”等农产品营销节会,展示展销优质农产品,有效拓展了农产品销售渠道。
突出农民主体 高效率促进联农带农
一是强化龙头示范引领。坚持“招大引强”,适度引入一批实力雄厚、技术设施先进、管理经营经验丰富的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对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作用,在标准化生产、质量管控、现代设施装备、运营管理、市场营销方面强化对一般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带动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截至目前,全县共引进农业龙头企业21家。蚕桑产业以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安泰茧丝绸集团公司为引领,建成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实现了全产业链发展,综合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二是培优育强经营主体。坚持将农民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以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制度试点为契机,依托农业科技院校,高质量举办各类技术、管理和经营培训,按照从业型、经营型、领军型三个层次,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为产业发展育强主体力量。引导职业农民领办创办规范化、标准化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其他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与西南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创新开设精品职业农民培训班,完成首批44名精品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全县累计培育职业农民3500余名,培育家庭农场1092个、专业合作社569个。三是建立健全联结机制。围绕“2+3”产业体系,多渠道多维度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除土地流转、基地务工等常规联结模式外,依托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探索、推广返租经营、保护价收购、产权入股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全方位助力了贫困户脱贫、养殖户奔康、大学生、退伍军人创业、返乡农民工就业,实现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在水产产业发展中,以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化债为突破口,推广“稻渔+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将依托高标准农田项目建好的稻渔种养基础设施托管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由集体经济组织租赁给经营主体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水平,增强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