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自己 温暖别人

听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光炯之女讲述父亲的故事

2021-11-03 08:48 曾青瑶 10527 点击

侯光炯在田间鉴定土壤  (资料图)

人物名片:

侯光炯,(1905-1996),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西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前身之一)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校长,毕生致力于创建和发展土壤学理论,开创了自然免耕理论和技术研究的先河,是我国土壤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立足于广袤的祖国大地,为改变我国“三农”面貌竭尽毕生之力,提出了“土壤肥力生物热力学理论”,创建的“水田自然免耕技术”助全国多个省市农业生产增产增效,其“生态防洪”“免耕治土”等学术思想为长江流域旱涝灾害根治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实现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质的飞跃,为发展中国土壤科学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被誉为“大地之子”。

 

翻开一本老式相册,里面黑白的照片素雅陈旧但边角整齐,看得出是相册的主人平日里爱护有佳。粗看照片,你可能会觉得这不过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普通的生活场景,但对于相册的主人侯啸碚来说,这是记录了父亲侯光炯工作与生活的“时光本”,弥足珍贵。

“父亲对子女的情,对人民的情,对事业的情,对祖国的情,对党的情,就像一支蜡烛,默默地燃烧着自己,温暖着别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轻抚旧照,侯啸碚眼里满是珍贵,一词一语将父亲予自己的点滴教诲娓娓道来。

侯光炯在田间观察半旱式土壤温度变化  (资料图)

父亲的教诲:不要好逸恶劳、贪图享受

侯啸碚是家里的小女,自打她记事起,父亲已在西南农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任职。20世纪50年代,那时的侯光炯已饱尝知识分子有志不能报的苦楚,感受到党对科学事业的重视、对知识分子的关怀,于是干劲倍增,恨不能使出全身力气将曾经耽误的时间追回来。“他对事业已达到痴狂的程度。”这是侯啸碚对父亲的印象,“一年中他有大半年时间不在家,不是教学就是开会,即使是短短在家的日子,他也总是那么忙碌,要么搞科研,要么写文章,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老师、院系领导常在家里研究工作,一直到深夜。”

这样的童年时光,对侯啸碚来说稀松平常。除了上学以外,她经常要做的事情就是接送父亲出差、再归家。但记忆里,父亲忙碌却从不放松对子女的教育。“父亲是一个严厉的人,他常用自己艰辛的成长经历教育我们不要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侯啸碚说,父亲对每一个子女都有一句“格言”作为训诫,对自己则是要求做到“万日万功”。“‘万日万功’就是父亲常说的人活在世上,每一天都要为集体、为周围的人做好事。”幼时,侯啸碚不知父亲言意,也对父亲要求每日饭前记颂“格言”顽固抵抗。

“不听不听猴儿念经!我才不每次吃饭都背呢!”

“今天你不背,我就不吃饭!”

父女僵持着,谁也不吃饭。一旁的母亲见女儿不受教,气得将碗一推,吓得侯啸碚马上站起来:“我说我说,万日万功,我一定要万日万功!”“那次,父亲温柔地安抚着我和母亲,并告诉我这句话会给我的一生带来幸福和快乐。虽然当时我不能理解,但那以后我一直谨记父亲的教诲,也从中感受到了这句话带给我的收获。”

在侯啸碚的印象里,父亲从来没有打骂过子女。有一次哥哥侯孝祖犯了错,侯光炯拿起竹尺子抽打自己的腿,并说小孩子不懂事犯错就是父母犯错,父母应该代替孩子受罚。在侯光炯的影响下,5个子女各个成才,工作出色。

侯光炯在长宁指导农技人员观察土壤结构  (资料图)

父亲的“重生”:干工作就要有“三点半精神”

讲述中,侯啸碚感恩父亲的温严并存,但回忆起父亲在立志科学救国中付出的艰辛,她心里又是另一番滋味。

1971年,学校对侯光炯已没有硬性的教学安排,为将自己的科学知识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已步人花甲之年的侯光炯决定到农村去长期蹲点搞科研,把有生之年献给农业现代化建设。期间,侯啸碚因生育身体极度虚弱盼望父亲前去探望时,侯光炯以一封书信道以愧疚:“亲爱的小翼,您的爸爸已经死了,现在您的爸爸是一位只知革命、不顾一切的爸爸,我想您在看见人家爸爸眷念她们子女的时侯,一定会掉下泪来,狠狠地骂这位死去的爸爸……”薄薄的一页纸上,写满了侯光炯决心献身农业的坚毅。流着泪读完信,侯啸碚百感交集。“那时侯我有些怨念和悲伤,但冷静下来后,我对他有了另外一种情感——他不只是我的父亲,他更是人民的儿子,他已将自己融入祖国,是我们大家的亲人。”那是第一次,侯啸碚触摸到了父亲长期以来的心绪变迁,也是从那时起,侯啸碚觉得自己真正走近了父亲,真正读懂了他的一腔热忱。

依靠科学,改良土壤,发展农业,这是侯光炯毕生所求。在四川冬水田分布地区,田块一年种一季作物,生产力极低,侯光炯日夜苦攻,决心探索冬水田的改良利用。在先后扎根简阳、宜宾农村期间,侯光炯踏勘土地、指导农技、采集土样、分析研究,仅以吃饭和睡觉的时间作为休息,常常工作到凌晨三点半钟。每当科研人员劝他早点休息时,他总是说:“我们干工作就要有这种‘三点半精神’。我在时间上的本钱不多了,一分一秒都要算着用,我要利用有限之年,为土壤科学多做点贡献。”

春华秋实,躬耕细作一方田土,土壤也默默地回报着他的辛劳。

1980年,侯光炯结合自己多年来对土壤的研究心得和各地农技人员、农民群众在实践中的有益探索,提出“土壤肥力生物热力学理论”,创建了培肥土壤、改造低产田土的新方法——水田自然免耕技术。这一技术是强化作物与土壤中水、热、气、肥的平衡状态,从而实现耕种高产量、高品质、高种龄、高产值。往后,侯光炯和农技人员踏遍四乡八村,挨家挨户地推广讲解这一技术,并悉心指导耕作。生产实践证明,这是一条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实现粮食大面积高产的有效途径:大多数参与试耕的农民实现了增产,由于省工、省种、省肥,耕作效益也成倍增加,农户们眉开眼笑,敲锣打鼓地向他报喜、道谢。 自此,水田自然免耕技术像春风化雨一般传遍宜宾、遍及四川……

侯啸碚凝视父亲旧照

父亲的笃行:只有脚踩在田土上,才会觉得踏实

“土壤生万物。它忠于职守,千万年来默默地为人类奉献出粮食和其它许多财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土壤这种没有喧闹、不求索取,但求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钦佩,时时启发我进行这样的思考:应该怎样对待工作,对待生命。”这是侯光炯笔下对土壤的赞誉和痴迷。

在侯光炯眼里,冰冷僵硬的泥土是“有血、有肉、有脾气甚至有生命的东西”。诚然,泥土平凡朴实、博大厚重、不期回报,侯光炯也正像泥土一般奉献毕生精力,将创建和发展土壤科学理论转化为生产力,为粮食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1981年~1983年,水田自然免耕技术在长宁县示范推广3.4万亩,当地粮食连续获得高产。1984年,水田自然免耕技术在全川示范推广15.5万亩,深受农民欢迎。1985年,省上将其作为全川重大农业措施,当年推广55.5万亩,此后更是逐年增加,南方多个省市也先后大面积示范推广,让千千万万农民受益,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农村进行土壤科学研究的20多年间,侯光炯几乎不分昼夜地忘我工作,恶疾悄然缠身。由于年事已高,加上眼疾逐渐加重,致使本来就高度近视的双眼几乎失明,基本生活无法自理。“父亲需要写书信时,就自己口述,由助手记录;调研时,由人搀扶着下田,看不到就靠摸,再听助手的汇报来了解土壤性质和作物长势。”在这种情况下,侯光炯还是不顾领导和子女的劝阻,依旧坚持在农村搞科研。侯啸碚回忆说,父亲只有开会或讲学才短暂离开,就连春节也是在农村和农民一起过,为数不多的团聚都是在大家的哄劝之下才勉强回到城里来。“他就是这样‘固执’的人,对农村充满了感情,他说自己只有脚踩在田土上,才会觉得踏实。”

1996年,侯光炯病情恶化,饱受折磨的他却仍坚守在工作岗位。中秋那天,侯啸碚到长宁探望,当看到父亲因胸腔积水而肿胀的身体和疲惫衰老的面容时,她崩溃大哭。“那一天我们谈了很多,我一再请求父亲到医院认真治疗,但还是没能劝服他。”在91年岁月的尾声,侯光炯还在带领科研人员拟定着下一年的研究课题,他将全部的爱、全部的精力、全部的智慧,无遗地交给了这片土地。

“我对他永远充满了爱戴和敬佩。”侯啸碚淡淡地说着。

 

侯光炯与侯啸碚合影

讲述人之声:

父亲曾说,建立中国自己的农业土壤科学,需要几代人的艰辛努力,他不过是一个走在前面的探路者。在土壤科学研究上,他倾其一生,也寄希望于后人,殚精竭虑地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国家有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在各自的科研领域接续奋斗,我想父亲在天若能知晓应该会很高兴、很欣慰。在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活动中,父亲作为120名在川工作过的科学家代表之一入选,再次将他在科技兴国的征途上努力奋进的精神重新振奋。至此,我想替父亲感谢在他研究土壤科学时给予帮助的领导和师友们,谢谢大家的关心关爱,也祝福祖国越来越好。侯啸碚 

热点推荐
HOT
致敬百年百杰四川科学家
燃烧自己 温暖别人
侯光炯在田间鉴定土壤 (资料图)人物名片:侯光炯,(1905-1996),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西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前身之一)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校长,毕生致力于创建和发展土壤学理论,开创了自然免耕理论和技术研究的先河,是我国土壤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立足于广袤的祖国大地,为改变我国“三农”面貌竭尽毕生之力,提出了“土壤肥力生物热力学理论”,创建的“水田自然免耕技术”助全国多个
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⑦|齿轮测量研究开拓者黄潼年:攀登齿轮测量技术高峰
人物名片黄潼年(1935-1995),男,江苏溧阳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齿轮整体误差测量技术的创始人、奠基人。1954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是国内外机械工业、加工测量领域的著名专家。1960年,黄潼年到成都工具研究所工作,此后35年的时间里,他为世界齿轮测量理论和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79年,他提出齿轮整体误差测量理论。之后,他又接连攻克弧锥齿轮误差理论技术难点以及锥齿轮误差的全
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第五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 (图片按姓氏笔画排序)回首百年,一路栉风沐雨,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沉淀下今天的千秋伟业,更开启下一个百年的恢弘时光!致敬,科学!致敬,科学家!
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礼赞盛典在蓉隆重举行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广泛传播科学家的奋斗精神、创造精神和爱党爱国精神,在全社会掀起尊崇科学、追星科学家的热潮,6月7日晚,省科协联合教育厅、农业农村厅、交通运输厅、中科院成都分院等单位在四川广播电视台隆重举行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礼赞盛典,在庄重的仪式中向为四
百年历程谋复兴 四川科技谱华章
百年历程谋复兴,四川科技谱华章。6月7日,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主题展迎来首批参观者——“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代表。下午4点,“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代表、科学家家属陆续来到四川科技馆,参观“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致敬长廊,敬仰在四川或曾经在四川工作生活,对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科技贡献的120位科学家。他们有的年事已高,仍奋斗在科研一线;他们有的与世长辞,仍勉励着世人。
探访Vlog | 这条时光长廊,藏着四川百年科学故事,都有哪些打开方式?
如何穿越百年风云,领略科学大咖风采?怎样回首百年初心,探寻四川科技之路?一起来打卡这条时光长廊吧! 6月7日,“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致敬长廊正式对外开放,现在我们一起来实地探访集合了众多科学家的线下展览吧!走进四川科技馆大厅,“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致敬长廊就位于一楼西南走廊的北侧,展区面积有约200平方米。左手边是一面弹幕墙,右手边是主展示墙,是一块长17米、高1.2米的多媒体互动显示屏。那怎
回顾|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礼赞盛典活动
6月7日晚,省科协联合教育厅、农业农村厅、交通运输厅、中科院成都分院等单位在四川广播电视台隆重举行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礼赞盛典,在庄重的仪式中向为四川科技事业积极开拓、蓬勃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科学家们致敬!
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第二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 (图片按姓氏笔画排序)回首百年,一路栉风沐雨,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沉淀下今天的千秋伟业,更开启下一个百年的恢弘时光!致敬,科学!致敬,科学家!
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第一期!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从今天起,让我们一起 穿越百年风云,领略科学大咖风采!回首百年初心,探寻四川科技之路!(按姓氏笔画排序) 他们是四川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让我们一起向他们致敬!
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名单出炉
笔者日前从省科协获悉,由省科协联合教育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农村厅、中科院成都分院等单位共同举办的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活动,致敬代表人选名单正式出炉。120名在川工作过的科学家入选。其中,院士代表人选99人,除院士外的代表人选21人。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院士代表人选名单(99人)学科类别姓名性别工作单位研究领域专业理学、综合学科组(26人)柯召男四川大学数学周毓麟男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数学
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遴选活动,参与方法来了!
为致敬百年历史风云中的四川科学家,省科协、教育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农村厅、中科院成都分院等单位共同举办以“致敬科学家 追梦新时代”为主题的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活动。3月15日,拟致敬的“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代表人选遴选工作正式启动。如何参与遴选活动?怎样进行每一步的操作?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进入天府科技云首页,找到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的活动栏图或左侧小图标,进入活动页面。2.进入活动
遴选100名 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活动正式启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激励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而不懈奋斗,3月15日,省科协、教育厅、农业农村厅、交通运输厅、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联合印发通知,将在全省举办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活动,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代表人选遴选工作也于当日同步启动。省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

阅读下一篇

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⑦|齿轮测量研究开拓者黄潼年:攀登齿轮测量技术高峰

人物名片黄潼年(1935-1995),男,江苏溧阳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齿轮整体误差测量技术的创始人、奠基人。1954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是国内外机械工业、加工测量领域的著名专家。1960年,黄潼年到成都工具研究所工作,此后35年的时间里,他为世界齿轮测量理论和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79年,他提出齿轮整体误差测量理论。之后,他又接连攻克弧锥齿轮误差理论技术难点以及锥齿轮误差的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