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泥土助“三农” 深爱笔墨记“春秋”

——记丹棱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刘敬宗

2022-12-16 15:39 罗俊涵 四川科技报记者 苏文保 2229 点击

【人物名片】

刘敬宗,眉山市丹棱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1982年毕业于乐山地区农业学校,1994年破格晋升为农艺师,2000年再次破格晋升为高级农艺师,2007年成为中国农技推广协会会员。为丹棱县委、县人民政府第三批、第四批拔尖人才,十大优秀人物,丹棱县第十一次、第十二次、第十四次党代会党代表,眉山市第二次、第三次党代会党代表,眉山市“劳动模范”,2003、2005年四川省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代表。其科研成果于1998年获丹棱县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获丹棱县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获得眉山地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01年获得眉山市水稻轻型栽培抛秧配套高产技术运用推广项目一等奖;1999年获得四川省农业丰收奖二等奖,2000年获得四川省农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多次获得丹棱“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多篇作品获眉山市人民政府“优秀新闻(摄影)奖”。

“2002年7月11日,到何场乡新村3组水稻亲本繁殖点检查去杂工作。”

“2012年7月11日,从丹棱乘车到成都新华宾馆报到,参加四川省2005—2011年度无偿献血先进表彰大会。”

“2022年7月11日,陪川农大研究生到顺龙乡青云村,采集脆红李叶片、果实样品。”

……

在眉山市丹棱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刘敬宗的抽屉里,珍藏着一摞跨度24年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他多年工作的行程。

坚持24年每天记录日常生活和工作点滴已经十分不易,但更为不易的是39年不间断的新闻写作和40年如一日的农技科研服务。作为基层农技员,刘敬宗在埋头研究中做好农技服务;作为田坎里诞生的新闻爱好者,他的新闻热情一直在燃烧;作为一名普通党员,他终生践行入党誓词……

能成长在新时代、建设新时代并且记录新时代,在平凡岗位上倾注大半生精力干出不平凡的事业,刘敬宗的故事很精彩。

聚焦主业40载

农村放牛娃建设伟大新时代

“事实上我最大的梦想是学医,救死扶伤想起来就很神圣,但是既然命运安排我学农,我就义无反顾地把这项事业做好!”5月正是农忙时节,也是农技人员一年中做农业研究的关键期,在一次次下乡途中、一条条田坎上、一片片果林里,刘敬宗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1976年,因不符合推荐要求,年仅15岁的刘敬宗虽成绩优异,但只能眼巴巴看着哥哥被推荐继续学习,自己则回到丹棱县顺龙乡老家务农。原本以为此生求学无望,只能老老实实当一名放牛娃,但是随着高考制度恢复,刘敬宗内心求知的欲望又燃起了。经历了6个志愿全部填报医学却未获一所学校录取的失落后,刘敬宗最终在1979年以全乡第一的成绩考入乐山地区农业学校,就此拉开与土地和农民打交道的人生序幕。

“你们学农的,对象就在田间地头,学畜牧兽医的,对象就在猪圈牛圈里。”上学时,老师的一句玩笑话逗得同学们哄堂大笑,但认真的刘敬宗却记住了一个道理并一直践行着: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为此,他婉拒组织提拔副乡长的机会,拒绝下海经商的邀约,把自己定位为一名纯粹的农技员,一心扑在土地上。

期间,刘敬宗历时一年多配合完成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对全县土壤结构了如指掌;设计玉米高产栽培试验,在80年代初便创造单产532余公斤的丰收纪录;1988年到县种子公司担任水稻制种技术员,又创造了“入库平均亩产超过300斤”的奇迹,且所负责的片区屡屡夺下亩产第一名的佳绩;作为主研人先后承担了农业农村部“水稻旱育秧技术”丰收计划项目、省农业农村厅“水稻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示范”项目、四川农业大学“国家‘863’计划两系稻中试开发”项目等;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培育两个杂交水稻不育系品种,参与培育一个杂交水稻优质品种、一个双季豆新品种……

在农技研究成果方面,最让刘敬宗值得骄傲的是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的研究。

1995年,丹棱县首次引进起源于日本的水稻翻耕抛秧栽培技术,通过试点实践证明,这一技术省工省力省成本,且高产高效。为让这项技术在丹棱县得以迅速推广,1997年,刘敬宗与同事一起在丹棱县仁美镇光明村5组开展了水稻免耕抛秧栽培试验。他率先将“翻耕、免耕同田对比”“不同密度栽培试验”“不同施肥方法栽培试验”“不同秧龄栽培试验”等研究成果撰写成论文发表在《杂交水稻》杂志上。抛秧技术得到科学论证和实验佐证后,迅速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利器”,也得到业界和上级领导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刘敬宗也因此在2000年12月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农艺师。

“我最大的幸福莫过于选择了农村,选择了农业,选择了与农民打交道、与农民做朋友!”刘敬宗告诉记者,土地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付出多少它就回馈多少,自己无疑是幸运的,土地给了自己一切。

面对即将到来的退休生活,刘敬宗直言会退而不休继续做研究,争取研发出更多的新品种、新技术,让群众增收更容易一点,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刘敬宗与村民交谈    

“不误正业”39载

田坎里的通讯员记录伟大新时代

“一个农技人员,从事摄影与新闻写作,是不是不务正业?对的,确实‘不误正业’!”对于自己深爱的新闻写作,刘敬宗有着自己的理解:农技研究是主业,但研究背景、过程、成果等都需要展示出来,这样有利于农技知识在广大农村的普及和运用。

爱上新闻写作,缘于1983年。当时,刘敬宗在顺龙乡担任农技员,一天,七八个乡干部到村上帮助群众栽秧,让刘敬宗深受感动。刘敬宗根据此事写了一篇新闻稿,在丹棱县广播站播出,不但收到八角钱稿费,还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夸奖。1986年11月29日,刘敬宗第一篇文章《顺河村在整党中抓好团的工作》在《乐山报》刊出,第一次将钢笔字变成了铅字,让他更加坚定了走业余新闻写作之路,记录“三农”、贴近群众的新闻梦想被彻底点燃。

“他总是能用最精准、最朴实的语言准确反映这个新闻事件的关键点,新闻敏感性、新闻洞察力和新闻概括力一点也不比专职新闻记者差。”这是眉山市一位资深记者对刘敬宗的评价,他说刘敬宗虽然是别行出身却胜过许多新闻内行。印象最深的是刘敬宗写过的一篇新闻,以“四个心”概括抛秧技术,读后过目难忘:抛秧时,群众担心没有栽匀导致减产,大家很“担心”;抛秧后,秧苗东倒西歪,大家看到都很“伤心”;一周后,秧苗扯正,再到田间一看,大家一下就“放心”;收获时,现场过秤,获得增产,大家非常“开心”。

撰写新闻稿件30余万字、在市级以上单位刊发作品1300余篇、收纳新闻作品集厚厚7本……这是刘敬宗39年间兼职新闻通讯员积攒的成绩。39年来,刘敬宗跑遍了丹棱县的每个角落,近千个新闻人物跃然纸上,其作品涉及当地农业、农机、畜牧、林业、社会事业、文化旅游、城市建设等方方面面,透过其作品可以窥见丹棱县改革开放以来“三农”工作的巨变,成为了丹棱县展示伟大新时代的一个窗口。

光荣在党37载

优秀共产党员感恩伟大新时代

“同学们,没有中国共产党,我今天不会坐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心得体会,你们也不会在这么安逸的教室里安心听课。”5月13日,在丹棱县城区小学阶梯教室里,50多名学生在这里聆听刘敬宗上党课,现场时而掌声雷动。刘敬宗用自己人生中经历的转折,向同学们诠释什么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生活”。

“我人生中经历的最重要转折就是党中央恢复高考的决策,让我这样的农村娃有了新的出路,实现了自我价值。”刘敬宗告诉记者,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播放之后,他看了不下于三次,几乎次次都要流泪。对于党的恩情,虽已是花甲之年,刘敬宗每次谈起仍然非常激动,动情时几度哽咽。

据刘敬宗回忆,在党员父亲的影响下,自己打小就对共产党有着深深的向往。参加工作后的某一天,刘敬宗跟随党委书记一行4人下乡,来到老峨山下万坪村村民任朝品的家里,乡党委代表组织向任朝品同志宣布恢复其党员身份。听到这一消息后,这位已经卧病在床的抗美援朝老兵激动地用一只手拉着乡党委干部的手,另一只手使劲在床沿上拍打着,老泪纵横,口中还不断地重复着:“我没有为党工作,对不起党组织啊!”说着说着,就呜呜地哭了起来。

原来,任朝品同志在参加上甘岭战役中,冲锋在前、英勇杀敌,因为表现突出光荣入党。回到地方后,由于档案丢失,与组织失去联系多年,后经过他多次反映,组织上逐级认真核查,几经周折之后才得以恢复他的党籍。

“我才二十出头,该为党做些什么?”在返回的路上,刘敬宗脑海里一直在思索:一个共产党员,为了国家独立,为了民族尊严,为了人民利益,可以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这是何等的崇高与伟大!

当晚他失眠了,连夜写好了入党申请书,次日上午便向党组织递交。1985年3月,刘敬宗被批准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一年之后成为正式党员。2015年,被丹棱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研究农业科技,他披荆斩棘攻坚克难、硕果累累;书写“三农”故事,他披星戴月、真情流露;感念党的恩情,他初心未敢忘、红心永向党。“听党话,跟党走,把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将入党誓词作为一生的座右铭,37年来,刘敬宗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刘敬宗查看水稻长势    

【采访手记】

“写了一辈子的新闻,临退休也当一次新闻主角!”面对记者的邀约采访,刘敬宗有些感慨。

这位新时代的建设者、记录者本身就是一座新闻“富矿”。怀着心中的崇敬,记者希望认真讲好刘敬宗的精彩故事。

有一种人,放在人堆里十分不起眼,但只要一接触绝对忘不了,刘敬宗就是这样的人。平头大眼、皮肤黝黑、身材健硕,是典型的农民形象,他爽朗的笑声极具穿透力,明亮的眼睛极具洞察力,质朴的表达极具亲和力。

在眉山研究农业技术的工作者中,新闻稿数他写得最好;基层通讯员队伍里,农技涵养和科研成就数他最高。一个人在某一领域能做到拔尖已实属不易,又能同时把工作与爱好完美结合并达到一定高度,更绝非易事,刘敬宗做到了。为何他能?据记者观察,刘敬宗有三大“法宝”。

首先是抬头看“路”方向不偏。在刘敬宗身上,满是对“三农”的眷恋、对工作和生活的珍惜、对党和群众的热爱,满满的正能量引导他所做的农业研究和新闻报道工作不掺杂个人私欲、不违背公序良俗,于国于家、于人于己均有益。

其次是埋头拉“车”勇往直前。无论是40年如一日研究农业科技,还是39年不间断地写稿,还是37年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亦或是坚持24年天天记录日程,都需要一股定力、一种坚持。医学梦想破灭后迅速找准基层农技员的定位并为之奋斗终生,热爱“三农”工作便义无反顾地扎根其中并记录点滴……如此种种,刘敬宗抛开世俗、摒弃杂念,一心一意地埋着头把自己认定的“理想之车”拉向远方。

最后是学无止“境”敢于尝试。刘敬宗在发给记者的材料中,有长达82页的精美PPT,有严谨深奥的农学理论,有通俗实用的农技知识,有大量见诸报端的新闻稿件,有精心打磨的摄影照片,还有叙事流畅、剪辑专业、配音恰当的短视频……可以想象,这都是刘敬宗常年学习、探索、创新后的结果,是付出大量心血积累出来的嬗变。

我们的新时代为何读起来如此荡气回肠、看上去如此绚丽夺目、品味后如此回味无穷?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刘敬宗这样的不平凡的普通人,参与它、建设它、记录它。

热点推荐
HOT
赵晓明:给深海油气田做“CT”
人物名片:赵晓明,西南石油大学教授,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西南石油大学“深水沉积与油气地质”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自然资源部第七批全国油气督察员,担任中国科协十大代表、中国石油学会油气藏开发地质学组学术委员、四川省石油学会地质勘探专委会副秘书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如果把深海油气田比作人体,通过我们自
勇当科技创新“追梦人”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2022年5月,由泸州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科技和人才局共同开展的第二届泸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结果揭晓。先明春、赵静、许德富、李于兴、袁海通、张春祥、陈燕华、姜鲜、钱康亮、蒋坤苹10人获泸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他们,是科技创新的“追梦人”,也是追梦之人的指路明灯。他们或扎根于基层,或投身于新开
隋立起:推动新能源汽车走进千家万户
隋立起审查项目进度和客户诉求 王春艳 摄 人物名片:隋立起,宜宾丰川动力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工程师,长期从事电驱动系统多体动力学仿真、参数辨识、不确定性建模领域的研究和电驱动系统开发工作,所开发的多档位电驱动系统实现了“无冲击”。2022年,被评为宜宾市“最美科技工作者”。一大早,宜宾丰川动力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隋立起到达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排查各项产品开发的进度和客户诉求,之后就进
用脚步丈量巴山蜀水 用挚爱记录中国西部生态变迁
西部调查中,马是印开蒲常常依靠的交通工具。(受访者供图) 人物名片:印开蒲,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原研究员、生态学家。从17岁到80岁,从一名科研辅助人员干起,一生从事中国西部地区植物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致力于中国西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成长为国际知名生态学家。3月21日,第11个“国际森林日”,省政府在成都召开国际森林日四川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座谈会。会上,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为一位
张亚刚:俯下身 扎下根 潜心教 慢慢长
张亚刚(前排右二)和学生 2022年7月,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张亚刚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 Infomat 发表了题为“Direct Observation of the Mpemba Effect with Water–Probe the Mysterious Heat Transfer”的研究论文,这一重大发现破解了困扰物理化学科普界50多年的难题,终结了关于Mpe
让科技创新的“千里马”竞相奔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科技是绵阳的立市之基,创新是绵阳的核心价值。为进一步激励全市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学习最美,争当最美,去年,绵阳市科协联合市委宣传部、市人才办等部门组织开展了2022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的评选活动,经过广泛动员、组织
武俊杰:让雷达看得更清、辨得更明
人物名片:武俊杰,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新体制雷达成像与探测技术研究,担任中国电子学会数字信号处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电子学会理事、四川省电子学会信号处理专委会主任委员、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委委员,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3项,获
核动力专家赵仁恺:为中国核潜艇“画”一颗坚强有力的心脏
人物名片:赵仁恺(1923年—2010年),国际著名的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科学与工程技术设计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946年国立中央大学机械系大学本科毕业,195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参加了中国第一座重水实验堆的建设。1960年,他率领的技术团队首先提出了我国第一个潜艇核动力初步设计方案,1965年开始,他作为主要技术负
“大熊猫之父”胡锦矗
上世纪80年代,胡锦矗在研究大熊猫。(西华师范大学 供图) 人物名片:胡锦矗,1929年3月24日出生于四川开江县,195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脊椎动物研究班,是世界著名大熊猫研究专家、大熊猫生态生物学奠基人。1974年受命牵头组织全国第一次野外大熊猫调查,发明了研究野生大熊猫的“咬节法”,参与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大熊猫生态观察站。1983年,牵头组建了世界最大的大熊猫科研机构中国保护大熊
杯酒品匠心
用心品酒的徐姿静 人物名片:徐姿静,四川剑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国家级徐姿静品酒师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高级工程师、高级品酒师、高级酿酒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酒业科技领军人才,第十二届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四川工匠,四川十大青年岗位能手,德阳市首届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德阳市首届十佳“最美科技工作者”,德阳市首席技师
朱福兴: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人物名片:朱福兴,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钛化工所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攀西钒钛磁铁矿战略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熔盐冶金、钛金属冶金等技术研发,先后主持完成了8项公司重大课题,主研完成了2项国家973课题、3项省科技支撑课题和10余项公司重大课题。获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级2项、三等奖3项。荣获第十五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第十三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
朱创业教授的“创业”之旅
人物名片:朱创业,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镇规划研究所所长、四川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公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朱创业和学生在贡嘎雪山 成都、眉山、德阳、雅安、遂宁、达州、广元、阿坝、甘孜、凉山、攀枝花……朱创业和他的团队走遍了四川每一个市(州);峨眉山、贡嘎山、夹金山、龙门山、罗浮山、格萨拉、彝海、伍须海、猎塔湖、马湖、九曲黄河第
鲁力:十年深潜,创造物联网边端系统新架构
人物名片:鲁力,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联网边端系统、无线系统安全。作为主要成员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得20余项国内专利授权和1项美国专利授权。2022年11月中旬,从珠海航展归来,鲁力在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四号科研楼5楼的办公室里,复盘见闻,筹划新研究。这一趟珠海之旅,他为自己的物联网新系统找到了不少新的应用场景。在
张其圣:助“东坡泡菜”香飘海内外
作为“中国泡菜之乡”的眉山,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泡菜正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2021年全市泡菜销售收入达到217.8亿元,市场份额占全国三分之一、全省50%以上,形成了“中国泡菜看四川、四川泡菜看眉山”的发展格局。一碟碟泡菜走出了四川,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眉山泡菜成功的背后,离不开以“泡菜”为主研方向的科技工作者们。四川东坡中国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其圣便是其中一位。作为四川大学发酵
无惧风沙 勇趟科研荒漠
人物名片:梁海波,西南石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石油总公司-西南石油大学钻井安全防控技术研究联合体负责人,长期从事油气井智能感知与安全防控、人工智能系统、智能测控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实践。近年来,以第一负责人身份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油气重大专项、省部级纵向项目10余项,主持各类企业横向合作项目80余项,完成科研成果转化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月的新疆,寒风

阅读下一篇

在麦田书写金色人生

汤永禄观察小麦植株生长特性人物名片:汤永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二级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暨执行专家组成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长期从事耕作制度、作物栽培与生理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10余项,荣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 “中国人的饭碗里,要装中国人自己的粮。农业科技工作者必须要走到田间地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