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荪婆婆”黄文培:“培”梦青山,耕耘乡村振兴路

2023-01-04 21:31 宋成均 何贵香 四川科技报记者 廖梅 40215 点击
黄文培(右)给农户介绍新成果

人物名片:黄文培,宜宾市长宁县国有林场原科技股股长、林业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连续两届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聘请为省科技顾问团成员。从事人工栽培竹荪的科研工作70余载,先后荣获中国老科协突出贡献奖、首届老科协奖以及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四川省道德模范、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宜宾市十大杰出女性等荣誉和称号,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竹荪婆婆”。2022年7月,黄文培与世长辞。

 

蜀南竹海,碧波万顷,小竹荪能够成为宜宾市长宁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并惠及省内及云、贵、渝、桂、闽等地100余县,“竹荪婆婆”黄文培功不可没。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有一个“禾下乘凉梦”,“竹荪婆婆”同样也有一个“四季竹荪梦”。

与竹结缘 萌生梦想

1951年,从四川林业学校毕业的黄文培,怀着“无山不绿,有水皆清,河山添锦绣,国土绘丹青”的志向,来到位于林区的长宁县楠竹经营所工作,从此与竹结缘。

20世纪70年代初,黄文培在工作中发现,有一种千百年来被林农认可的山珍——竹荪,营养价值非常高,是食、药兼具的养生产品。但在自然条件下,野生竹荪产量稀少,价格昂贵,形成了“竹荪等价黄金”的局面。于是她便萌生了人工种植竹荪的想法,希望有一天能将野生竹荪驯化为栽培竹荪,形成规模化生产,让竹荪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一道美食。

有了这个想法后,黄文培开启了自己追求一生的目标——开展竹荪人工种植领域的研究、开发、推广工作。

但要真正人工驯化培育和种植竹荪,谈何容易?1972年,黄文培开始了竹荪人工驯化培育试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既无经费,又无技术,国内外没有这方面的专业资料可以查找参考,一切从零开始,黄文培就这样怀着一腔热血扑了进去。“想把野生竹荪驯化为栽培品种,这是梦想。”别人都这么说,但黄文培从未放弃,她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实现这个梦想。就这样,黄文培踏上了长达数十年的人工培育之路。

为此,黄文培牵头建立了竹荪科研小组,面对一次次挫折与失败,科研小组的人一个又一个打起了退堂鼓。她没有气馁,没有放弃,先后与南京林学院、四川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从采集野生菌丝培育——段木栽培——熟料灭菌栽培——生料层播引种、试种,最后到采取竹海野生竹荪蛋进行菌种分离、驯化、提纯、选优,年复一年,做了无数次比照试验,究竟流了多少汗?熬了多少夜?饿了多少餐?她也说不清楚了。

历经漫长坚守,跨过重重困难,直到1986年,第一株人工栽培竹荪终于成功种出。而这一年,距离黄文培“一腔热血”下决心的那一年,已经过去14年。

1993年,黄文培培育出高33厘米,裙围163厘米,单个体重750克的“竹荪王”,定名“竹海长裙”,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注册商标。1995年,黄文培牵头制定了《长裙竹荪综合技术标准》,填补了食用菌竹荪无生产标准的空白,也被批准为省级地方标准,为长裙竹荪的标准化、产业化发展铺平了道路。

与竹生情 追逐梦想

人工种植竹荪成功的消息不胫而走,不仅引起县内市内种植热潮,也引起云、贵、川、渝、桂、闽等省市区的关注,纷纷上门求教,或邀请讲授示范、或信函电询索取资料。在当时每个月工资只有几十元的年代,黄文培培育出来的竹荪,市价就能卖到每公斤1400元,但她却毫不犹豫的将培育技术无偿公布,有求必应,有问必答,不计报酬。在生前的采访中,黄文培说:“党和政府给了自己工作岗位,每月发了应有的工资,做点成绩是应该的,有了成果是要回报社会的。”

将野生竹荪驯化为栽培竹荪,这只是黄文培实现竹荪梦的第一步。把竹荪栽培技术推广出去,把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她更大的梦想。“竹荪种植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是助农脱贫致富的好项目。”她不仅放弃个人成果专利,还主动向长宁县委、县政府提出这个建议,由此也推动长宁竹荪迈出了走向全国的第一步。

1995年,62岁的黄文培正式退休。这时,正值竹荪种植推广关键期。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的她,始终放不下凝聚自己心血的竹荪,义无反顾地奔走在全市各有关乡镇农村的田间地头、村庄院落。黄文培一边坚持竹荪科研试验,一边主动配合县科协、农业、林业、科技等单位进行宣传,坚持每年举办培训班,自编教材,为农民和基层干部授课。她这一生,培训人数达上万人次,培养出竹荪制种、种植能手4000余人。

“中国竹荪在四川,四川竹荪在长宁。”目前,长宁县已成为中国三大竹荪生产基地之一,长宁“长裙竹荪”全国知名,产量和商品量占全国市场三分之一,竹荪成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龙头”产业。黄文培40多年无怨无悔推广长裙竹荪人工栽培技术,带动了当地6万户群众脱贫致富,很多曾经的贫困户依靠人工竹荪种植后成为了富裕户。如今,这一技术已推广到全国10多个省100多个县。

与竹为伴 执着圆梦

为实现“四季竹荪梦”,助力乡村振兴,生命的尾声,虽身患多种疾病,但是她依然奔波于竹海景区和敬老院两地,以“竹海长裙”竹荪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依托,仍然在开展实施竹荪复壮工程创新技术一系列试验示范:探索竹荪实现工厂化生产、破解竹荪同一地块种植需间隔4年的难题、解决固体制种成本高和周期长的困扰、打造现代林业竹林立体生态效益……希望将竹荪和竹林变成长宁美丽乡村的亮丽风景线。

黄文培给工人示范如何进行竹荪菌种消毒前的准备工作

在长宁县成立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之后,黄文培很高兴地应邀担任长宁县老科协理事、科技顾问,指导荪农科学种植竹荪,践行着青年时期的诺言:“就是要努力帮助农民兄弟过上好日子。”在长宁县“老专家营地”建立后,针对竹荪产量低、竹荪蛋坏掉现象严重的情况,她会同农业人员、老科协专家、科技示范荪农一道,从良种繁育入手,严把菌种质量关,实现良种优良化生产;推行标准化栽培新技术,在不同地块、播期、用种、竹渣培养基等方面反复进行对比试验,取得在产量、质量、效益上的重大突破;及时总结编写《长裙竹荪高产栽培技术八要素》《防治竹荪烂蛋技术要点》等技术规程供荪农使用;总结出了林下种植套作长宁长裙竹荪、层架式种植等多种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培育了“松坪菌业”“盛林菌类”“竹海山宝”等多个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专合组织。

霜染青丝两鬓生,只留爱在青山间。正是这样七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奉献,黄文培一直默默在科研试验土壤上耕耘,由于她在研究楠竹丰产技术和推广竹荪高产技术上的突出贡献,她先后荣获国家、省、市10余个荣誉称号,受到部、省级表彰奖励30余次。

2022年7月,“竹荪婆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她将一生献给了竹海的绿水青山,献给了钟爱的竹荪事业。”谈起黄文培,干部群众纷纷对她敬佩不已。

与竹林为伴,以竹荪为命,为百姓造福,“竹荪婆婆”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热点推荐
HOT
赵晓明:给深海油气田做“CT”
人物名片:赵晓明,西南石油大学教授,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西南石油大学“深水沉积与油气地质”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自然资源部第七批全国油气督察员,担任中国科协十大代表、中国石油学会油气藏开发地质学组学术委员、四川省石油学会地质勘探专委会副秘书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如果把深海油气田比作人体,通过我们自
勇当科技创新“追梦人”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2022年5月,由泸州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科技和人才局共同开展的第二届泸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结果揭晓。先明春、赵静、许德富、李于兴、袁海通、张春祥、陈燕华、姜鲜、钱康亮、蒋坤苹10人获泸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他们,是科技创新的“追梦人”,也是追梦之人的指路明灯。他们或扎根于基层,或投身于新开
隋立起:推动新能源汽车走进千家万户
隋立起审查项目进度和客户诉求 王春艳 摄 人物名片:隋立起,宜宾丰川动力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工程师,长期从事电驱动系统多体动力学仿真、参数辨识、不确定性建模领域的研究和电驱动系统开发工作,所开发的多档位电驱动系统实现了“无冲击”。2022年,被评为宜宾市“最美科技工作者”。一大早,宜宾丰川动力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隋立起到达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排查各项产品开发的进度和客户诉求,之后就进
用脚步丈量巴山蜀水 用挚爱记录中国西部生态变迁
西部调查中,马是印开蒲常常依靠的交通工具。(受访者供图) 人物名片:印开蒲,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原研究员、生态学家。从17岁到80岁,从一名科研辅助人员干起,一生从事中国西部地区植物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致力于中国西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成长为国际知名生态学家。3月21日,第11个“国际森林日”,省政府在成都召开国际森林日四川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座谈会。会上,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为一位
张亚刚:俯下身 扎下根 潜心教 慢慢长
张亚刚(前排右二)和学生 2022年7月,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张亚刚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 Infomat 发表了题为“Direct Observation of the Mpemba Effect with Water–Probe the Mysterious Heat Transfer”的研究论文,这一重大发现破解了困扰物理化学科普界50多年的难题,终结了关于Mpe
让科技创新的“千里马”竞相奔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科技是绵阳的立市之基,创新是绵阳的核心价值。为进一步激励全市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学习最美,争当最美,去年,绵阳市科协联合市委宣传部、市人才办等部门组织开展了2022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的评选活动,经过广泛动员、组织
武俊杰:让雷达看得更清、辨得更明
人物名片:武俊杰,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新体制雷达成像与探测技术研究,担任中国电子学会数字信号处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电子学会理事、四川省电子学会信号处理专委会主任委员、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委委员,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3项,获
核动力专家赵仁恺:为中国核潜艇“画”一颗坚强有力的心脏
人物名片:赵仁恺(1923年—2010年),国际著名的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科学与工程技术设计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946年国立中央大学机械系大学本科毕业,195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参加了中国第一座重水实验堆的建设。1960年,他率领的技术团队首先提出了我国第一个潜艇核动力初步设计方案,1965年开始,他作为主要技术负
“大熊猫之父”胡锦矗
上世纪80年代,胡锦矗在研究大熊猫。(西华师范大学 供图) 人物名片:胡锦矗,1929年3月24日出生于四川开江县,195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脊椎动物研究班,是世界著名大熊猫研究专家、大熊猫生态生物学奠基人。1974年受命牵头组织全国第一次野外大熊猫调查,发明了研究野生大熊猫的“咬节法”,参与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大熊猫生态观察站。1983年,牵头组建了世界最大的大熊猫科研机构中国保护大熊
杯酒品匠心
用心品酒的徐姿静 人物名片:徐姿静,四川剑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国家级徐姿静品酒师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高级工程师、高级品酒师、高级酿酒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酒业科技领军人才,第十二届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四川工匠,四川十大青年岗位能手,德阳市首届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德阳市首届十佳“最美科技工作者”,德阳市首席技师
朱福兴: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人物名片:朱福兴,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钛化工所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攀西钒钛磁铁矿战略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熔盐冶金、钛金属冶金等技术研发,先后主持完成了8项公司重大课题,主研完成了2项国家973课题、3项省科技支撑课题和10余项公司重大课题。获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级2项、三等奖3项。荣获第十五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第十三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
朱创业教授的“创业”之旅
人物名片:朱创业,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镇规划研究所所长、四川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公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朱创业和学生在贡嘎雪山 成都、眉山、德阳、雅安、遂宁、达州、广元、阿坝、甘孜、凉山、攀枝花……朱创业和他的团队走遍了四川每一个市(州);峨眉山、贡嘎山、夹金山、龙门山、罗浮山、格萨拉、彝海、伍须海、猎塔湖、马湖、九曲黄河第
鲁力:十年深潜,创造物联网边端系统新架构
人物名片:鲁力,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联网边端系统、无线系统安全。作为主要成员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得20余项国内专利授权和1项美国专利授权。2022年11月中旬,从珠海航展归来,鲁力在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四号科研楼5楼的办公室里,复盘见闻,筹划新研究。这一趟珠海之旅,他为自己的物联网新系统找到了不少新的应用场景。在
张其圣:助“东坡泡菜”香飘海内外
作为“中国泡菜之乡”的眉山,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泡菜正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2021年全市泡菜销售收入达到217.8亿元,市场份额占全国三分之一、全省50%以上,形成了“中国泡菜看四川、四川泡菜看眉山”的发展格局。一碟碟泡菜走出了四川,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眉山泡菜成功的背后,离不开以“泡菜”为主研方向的科技工作者们。四川东坡中国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其圣便是其中一位。作为四川大学发酵
无惧风沙 勇趟科研荒漠
人物名片:梁海波,西南石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石油总公司-西南石油大学钻井安全防控技术研究联合体负责人,长期从事油气井智能感知与安全防控、人工智能系统、智能测控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实践。近年来,以第一负责人身份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油气重大专项、省部级纵向项目10余项,主持各类企业横向合作项目80余项,完成科研成果转化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月的新疆,寒风

阅读下一篇

张其圣:助“东坡泡菜”香飘海内外

作为“中国泡菜之乡”的眉山,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泡菜正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2021年全市泡菜销售收入达到217.8亿元,市场份额占全国三分之一、全省50%以上,形成了“中国泡菜看四川、四川泡菜看眉山”的发展格局。一碟碟泡菜走出了四川,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眉山泡菜成功的背后,离不开以“泡菜”为主研方向的科技工作者们。四川东坡中国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其圣便是其中一位。作为四川大学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