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钧:扎根盆地的“蓝色国土”开发筑梦人

2025-10-15 10:14 云函 825 点击

朱红钧(左)在进行科学实验。受访者供图    

人物名片:

朱红钧,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教授,西南石油大学海洋工程流动安全及控制实验室负责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入选者,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负责人,四川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衔人,2025年四川省“最美教师”。长期从事海洋油气工程、油气储运工程、流体力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致力于海洋管柱多场多相耦合力学与振动控制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0余项。

朱红钧成长于农村家庭,靠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业。他深知知识的力量,立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扎根西南石油大学,用爱书写无悔青春。18年来,朱红钧用赤诚点亮学生未来,用坚守践行初心。他是向海而生的筑梦者、扎根盆地的引路人。

培养急缺人才 坚守育人初心

面对我国油气人才需求现状,朱红钧聚焦“蓝色国土”开发人才的培养,提议设立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并于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参与的“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建与实践”项目获四川省第八届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从教18年来,朱红钧讲授5门课程,年均授课超300学时,备课详尽到每句话、每个动作,教案成年轻教师学习范本。走进朱红钧的《工程流体力学》课堂,总会看到热烈的研讨场面。“这就是翻转课堂的效果!不仅让学生分组自主研究问题,我的博士也加入课堂,带领本科生入门科研。”一个个前沿问题的抛出与讨论,一次次本科生与博士生的交流碰撞,一遍遍模拟实验与指导,翻转课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动手能力。一学期下来,连朱红钧带的博士生也感叹:“现在的本科生思维太活跃了!我有时都自叹不如!”

朱红钧还践行“强链成环进阶”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思政 +”“创新 +”“绿色 +”课程建设,创立“三寓四化”课程思政模式,自研8套实验装置、搭建6门课程实验平台。课外创行“双师四导”育人机制,担任两届班导师,每月深入寝室谈心,指导98名学生获挑战杯等国家级奖励,4名本科生获中国海洋工程设计大赛最高奖“海洋杯”。

作为研究生导师,朱红钧提出并践行“韧而不弃,锲而不舍,见贤思齐,守正创新”的团队精神。在2022年初生病住院期间,他忍着手术后的剧痛,趴在病床上帮学生修改论文。他还自掏腰包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改善伙食,多方筹集奖助学金,带领支部党员结对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党建与业务融合 勇攀学术高峰

作为党支部书记,朱红钧推动党建与教学科研协同发展。他所在党支部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及“强国行”专项团队。在朱红钧看来,党建是灵魂,是主线,贯穿于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中。“我教学是为了什么?我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问题,也是目标。

朱红钧还探索研究生党员进入教师党支部、导师与学生组成党小组的模式,形成师生混编党支部。他创建“逐梦深蓝,四个融合”工作法,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师生混编党支部模式入选首届新时代四川高校十大基层党组织实践案例、全国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他发起成立全国首个海洋能源强国行党建联合体,接待158所高校参观学习,个人获评“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朱红钧攻关深水油气开发难题,在多相流动安全等领域创新实验方法、研发实验装置,获标志性成果。他主持(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32项,发表SCI论文131篇,授权发明专利72件,出版专著6部,6项成果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获省部级及社会力量奖科技奖12项,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

热点推荐
HOT
赵晓明:给深海油气田做“CT”
人物名片:赵晓明,西南石油大学教授,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西南石油大学“深水沉积与油气地质”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自然资源部第七批全国油气督察员,担任中国科协十大代表、中国石油学会油气藏开发地质学组学术委员、四川省石油学会地质勘探专委会副秘书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如果把深海油气田比作人体,通过我们自
勇当科技创新“追梦人”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2022年5月,由泸州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科技和人才局共同开展的第二届泸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结果揭晓。先明春、赵静、许德富、李于兴、袁海通、张春祥、陈燕华、姜鲜、钱康亮、蒋坤苹10人获泸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他们,是科技创新的“追梦人”,也是追梦之人的指路明灯。他们或扎根于基层,或投身于新开
隋立起:推动新能源汽车走进千家万户
隋立起审查项目进度和客户诉求 王春艳 摄 人物名片:隋立起,宜宾丰川动力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工程师,长期从事电驱动系统多体动力学仿真、参数辨识、不确定性建模领域的研究和电驱动系统开发工作,所开发的多档位电驱动系统实现了“无冲击”。2022年,被评为宜宾市“最美科技工作者”。一大早,宜宾丰川动力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隋立起到达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排查各项产品开发的进度和客户诉求,之后就进
用脚步丈量巴山蜀水 用挚爱记录中国西部生态变迁
西部调查中,马是印开蒲常常依靠的交通工具。(受访者供图) 人物名片:印开蒲,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原研究员、生态学家。从17岁到80岁,从一名科研辅助人员干起,一生从事中国西部地区植物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致力于中国西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成长为国际知名生态学家。3月21日,第11个“国际森林日”,省政府在成都召开国际森林日四川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座谈会。会上,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为一位
张亚刚:俯下身 扎下根 潜心教 慢慢长
张亚刚(前排右二)和学生 2022年7月,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张亚刚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 Infomat 发表了题为“Direct Observation of the Mpemba Effect with Water–Probe the Mysterious Heat Transfer”的研究论文,这一重大发现破解了困扰物理化学科普界50多年的难题,终结了关于Mpe
让科技创新的“千里马”竞相奔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科技是绵阳的立市之基,创新是绵阳的核心价值。为进一步激励全市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学习最美,争当最美,去年,绵阳市科协联合市委宣传部、市人才办等部门组织开展了2022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的评选活动,经过广泛动员、组织
武俊杰:让雷达看得更清、辨得更明
人物名片:武俊杰,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新体制雷达成像与探测技术研究,担任中国电子学会数字信号处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电子学会理事、四川省电子学会信号处理专委会主任委员、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委委员,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3项,获
核动力专家赵仁恺:为中国核潜艇“画”一颗坚强有力的心脏
人物名片:赵仁恺(1923年—2010年),国际著名的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科学与工程技术设计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946年国立中央大学机械系大学本科毕业,195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参加了中国第一座重水实验堆的建设。1960年,他率领的技术团队首先提出了我国第一个潜艇核动力初步设计方案,1965年开始,他作为主要技术负
“大熊猫之父”胡锦矗
上世纪80年代,胡锦矗在研究大熊猫。(西华师范大学 供图) 人物名片:胡锦矗,1929年3月24日出生于四川开江县,195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脊椎动物研究班,是世界著名大熊猫研究专家、大熊猫生态生物学奠基人。1974年受命牵头组织全国第一次野外大熊猫调查,发明了研究野生大熊猫的“咬节法”,参与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大熊猫生态观察站。1983年,牵头组建了世界最大的大熊猫科研机构中国保护大熊
杯酒品匠心
用心品酒的徐姿静 人物名片:徐姿静,四川剑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国家级徐姿静品酒师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高级工程师、高级品酒师、高级酿酒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酒业科技领军人才,第十二届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四川工匠,四川十大青年岗位能手,德阳市首届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德阳市首届十佳“最美科技工作者”,德阳市首席技师
朱福兴: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人物名片:朱福兴,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钛化工所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攀西钒钛磁铁矿战略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熔盐冶金、钛金属冶金等技术研发,先后主持完成了8项公司重大课题,主研完成了2项国家973课题、3项省科技支撑课题和10余项公司重大课题。获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级2项、三等奖3项。荣获第十五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第十三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
朱创业教授的“创业”之旅
人物名片:朱创业,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镇规划研究所所长、四川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公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朱创业和学生在贡嘎雪山 成都、眉山、德阳、雅安、遂宁、达州、广元、阿坝、甘孜、凉山、攀枝花……朱创业和他的团队走遍了四川每一个市(州);峨眉山、贡嘎山、夹金山、龙门山、罗浮山、格萨拉、彝海、伍须海、猎塔湖、马湖、九曲黄河第
鲁力:十年深潜,创造物联网边端系统新架构
人物名片:鲁力,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联网边端系统、无线系统安全。作为主要成员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得20余项国内专利授权和1项美国专利授权。2022年11月中旬,从珠海航展归来,鲁力在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四号科研楼5楼的办公室里,复盘见闻,筹划新研究。这一趟珠海之旅,他为自己的物联网新系统找到了不少新的应用场景。在
张其圣:助“东坡泡菜”香飘海内外
作为“中国泡菜之乡”的眉山,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泡菜正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2021年全市泡菜销售收入达到217.8亿元,市场份额占全国三分之一、全省50%以上,形成了“中国泡菜看四川、四川泡菜看眉山”的发展格局。一碟碟泡菜走出了四川,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眉山泡菜成功的背后,离不开以“泡菜”为主研方向的科技工作者们。四川东坡中国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其圣便是其中一位。作为四川大学发酵
无惧风沙 勇趟科研荒漠
人物名片:梁海波,西南石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石油总公司-西南石油大学钻井安全防控技术研究联合体负责人,长期从事油气井智能感知与安全防控、人工智能系统、智能测控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实践。近年来,以第一负责人身份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油气重大专项、省部级纵向项目10余项,主持各类企业横向合作项目80余项,完成科研成果转化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月的新疆,寒风

阅读下一篇

三尺讲台,一个梦想,一生驰骋

翟婉明在铁道上做试验。受访者供图 名片翟婉明,1963年8月出生于江苏靖江,中共党员,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首屈一指的轨道交通工程专家,创立的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全新理论体系,在国际上被称作“翟模型”。从教40年来,他始终坚守在轨道交通领域教学与科研一线,培养研究生和博士后超100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陈嘉庚科学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感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