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与银针“齐舞”

——记基层医务工作者李小红

2025-05-21 10:01 梁盛贵 文/图 813 点击

李小红上门为村民问诊。    

在内江市东兴区平坦镇卫生院,李小红所在诊室的墙面上悬挂着14面锦旗,每一面锦旗都镌刻着生命的重量,也诉说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医患故事。

这位从东兴区田家镇长桥村走出来的医务工作者,用25年光阴走出一条从赤脚医生到中医骨干的蜕变之路。她以银针为笔,以仁心为墨,在基层医疗的画卷上书写着当代“大医精诚”的动人篇章。

从卫校生到中医传承者

卫校毕业后,李小红背着药箱回到长桥村,当起了一名村医。乡村医生工作和进修的历练,她逐渐被中医的博大精深所吸引,并到内江市中医院进修,“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同一种病在不同人身上可能有不同的治法,这种个体化诊疗让我觉得特别有魅力。” 李小红说。

2017年从四川大学华西附设卫校毕业后,李小红到平坦镇卫生院工作。此后,农村病患对中医的需求和她自身对中医的执念,促使她在2018 年又报考了成都中医药大学。

从最初对银针的恐惧,到如今能熟练运用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她用了整整5年时间。“第一次扎针时,手都在发抖,但看到患者的疼痛缓解,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李小红说。

忘情投入的生命时速

2017年12月2日,是李小红记忆深刻的日子。那天是李小红到平坦镇卫生院工作后第一次值班,她接到了一个出诊任务:城镇居民袁纲芳洗澡时煤气中毒,已无生命体征。她立刻背起急救箱赶到现场,发现患者瞳孔扩散、呼吸停止。李小红立即将患者平放在门板上,双膝跪地持续心肺复苏了20分钟左右。当微弱心跳穿透听诊器,她才惊觉自己的双臂已如灌铅。

由于乡镇医疗条件有限,李小红又协调车辆将患者转运至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自己则在车上全程陪护,直到救护车交接。转诊途中,她一直抱着袁纲芳,注意到病人强忍呕吐的细微表情,她说:“吐出来就好,不要怕脏了我的衣服,你没事就好。”这次抢救让李小红的手臂酸痛了四五天,但也让她收获了从医以来的第一面锦旗。

如今,诊室内墙上悬挂的14面锦旗背后,藏着李小红无数个翻山越岭的出诊、垫付药费的账单和24小时开机的承诺。

家风铸就的医者风骨

军人世家的血脉,24年党员生活的锤炼,让李小红始终秉持着 “医德一流”的信念。“父亲说穿白大褂和穿军装一样,都是守护。”李小红说,为了这份承诺,她每个月很少休息,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准备出诊,遇到经济困难的患者还会自掏腰包垫付医药费。这份承诺让她在基层坚守中淬炼出了独特气质,是问诊时春风化雨的温柔,也是抢救时雷霆万钧的果决。

如今,李小红仍在不断学习提升,稍有空闲就到各医院“蹭”技术。她说,学习永远在路上,自己多一分努力,就能让更多患者受益。

从村医到中西医主治医师,李小红用 25年时间书写了一个乡村医生的成长传奇,用银针传递温暖,用仁心守护健康,在平凡的岗位上诠释着不平凡的医者使命。

热点推荐
HOT
赵晓明:给深海油气田做“CT”
人物名片:赵晓明,西南石油大学教授,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西南石油大学“深水沉积与油气地质”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自然资源部第七批全国油气督察员,担任中国科协十大代表、中国石油学会油气藏开发地质学组学术委员、四川省石油学会地质勘探专委会副秘书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如果把深海油气田比作人体,通过我们自
勇当科技创新“追梦人”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2022年5月,由泸州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科技和人才局共同开展的第二届泸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结果揭晓。先明春、赵静、许德富、李于兴、袁海通、张春祥、陈燕华、姜鲜、钱康亮、蒋坤苹10人获泸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他们,是科技创新的“追梦人”,也是追梦之人的指路明灯。他们或扎根于基层,或投身于新开
隋立起:推动新能源汽车走进千家万户
隋立起审查项目进度和客户诉求 王春艳 摄 人物名片:隋立起,宜宾丰川动力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工程师,长期从事电驱动系统多体动力学仿真、参数辨识、不确定性建模领域的研究和电驱动系统开发工作,所开发的多档位电驱动系统实现了“无冲击”。2022年,被评为宜宾市“最美科技工作者”。一大早,宜宾丰川动力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隋立起到达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排查各项产品开发的进度和客户诉求,之后就进
用脚步丈量巴山蜀水 用挚爱记录中国西部生态变迁
西部调查中,马是印开蒲常常依靠的交通工具。(受访者供图) 人物名片:印开蒲,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原研究员、生态学家。从17岁到80岁,从一名科研辅助人员干起,一生从事中国西部地区植物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致力于中国西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成长为国际知名生态学家。3月21日,第11个“国际森林日”,省政府在成都召开国际森林日四川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座谈会。会上,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为一位
张亚刚:俯下身 扎下根 潜心教 慢慢长
张亚刚(前排右二)和学生 2022年7月,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张亚刚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 Infomat 发表了题为“Direct Observation of the Mpemba Effect with Water–Probe the Mysterious Heat Transfer”的研究论文,这一重大发现破解了困扰物理化学科普界50多年的难题,终结了关于Mpe
让科技创新的“千里马”竞相奔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科技是绵阳的立市之基,创新是绵阳的核心价值。为进一步激励全市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学习最美,争当最美,去年,绵阳市科协联合市委宣传部、市人才办等部门组织开展了2022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的评选活动,经过广泛动员、组织
武俊杰:让雷达看得更清、辨得更明
人物名片:武俊杰,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新体制雷达成像与探测技术研究,担任中国电子学会数字信号处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电子学会理事、四川省电子学会信号处理专委会主任委员、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委委员,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3项,获
核动力专家赵仁恺:为中国核潜艇“画”一颗坚强有力的心脏
人物名片:赵仁恺(1923年—2010年),国际著名的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科学与工程技术设计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946年国立中央大学机械系大学本科毕业,195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参加了中国第一座重水实验堆的建设。1960年,他率领的技术团队首先提出了我国第一个潜艇核动力初步设计方案,1965年开始,他作为主要技术负
“大熊猫之父”胡锦矗
上世纪80年代,胡锦矗在研究大熊猫。(西华师范大学 供图) 人物名片:胡锦矗,1929年3月24日出生于四川开江县,195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脊椎动物研究班,是世界著名大熊猫研究专家、大熊猫生态生物学奠基人。1974年受命牵头组织全国第一次野外大熊猫调查,发明了研究野生大熊猫的“咬节法”,参与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大熊猫生态观察站。1983年,牵头组建了世界最大的大熊猫科研机构中国保护大熊
杯酒品匠心
用心品酒的徐姿静 人物名片:徐姿静,四川剑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国家级徐姿静品酒师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高级工程师、高级品酒师、高级酿酒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酒业科技领军人才,第十二届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四川工匠,四川十大青年岗位能手,德阳市首届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德阳市首届十佳“最美科技工作者”,德阳市首席技师
朱福兴: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人物名片:朱福兴,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钛化工所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攀西钒钛磁铁矿战略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熔盐冶金、钛金属冶金等技术研发,先后主持完成了8项公司重大课题,主研完成了2项国家973课题、3项省科技支撑课题和10余项公司重大课题。获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级2项、三等奖3项。荣获第十五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第十三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
朱创业教授的“创业”之旅
人物名片:朱创业,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镇规划研究所所长、四川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公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朱创业和学生在贡嘎雪山 成都、眉山、德阳、雅安、遂宁、达州、广元、阿坝、甘孜、凉山、攀枝花……朱创业和他的团队走遍了四川每一个市(州);峨眉山、贡嘎山、夹金山、龙门山、罗浮山、格萨拉、彝海、伍须海、猎塔湖、马湖、九曲黄河第
鲁力:十年深潜,创造物联网边端系统新架构
人物名片:鲁力,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联网边端系统、无线系统安全。作为主要成员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得20余项国内专利授权和1项美国专利授权。2022年11月中旬,从珠海航展归来,鲁力在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四号科研楼5楼的办公室里,复盘见闻,筹划新研究。这一趟珠海之旅,他为自己的物联网新系统找到了不少新的应用场景。在
张其圣:助“东坡泡菜”香飘海内外
作为“中国泡菜之乡”的眉山,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泡菜正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2021年全市泡菜销售收入达到217.8亿元,市场份额占全国三分之一、全省50%以上,形成了“中国泡菜看四川、四川泡菜看眉山”的发展格局。一碟碟泡菜走出了四川,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眉山泡菜成功的背后,离不开以“泡菜”为主研方向的科技工作者们。四川东坡中国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其圣便是其中一位。作为四川大学发酵
无惧风沙 勇趟科研荒漠
人物名片:梁海波,西南石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石油总公司-西南石油大学钻井安全防控技术研究联合体负责人,长期从事油气井智能感知与安全防控、人工智能系统、智能测控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实践。近年来,以第一负责人身份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油气重大专项、省部级纵向项目10余项,主持各类企业横向合作项目80余项,完成科研成果转化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月的新疆,寒风

阅读下一篇

“刀锋工匠”刘斌的革新之路

5月8日清晨6点,四川省青神县青城机械有限公司数控车间已亮起了灯,刚被评为四川省第九届劳动模范的刘斌蹲在机床前,指尖轻抚过刚加工完的精磨零件表面,粗糙度仪显示表面精度达Ra0.5μm。而这一数字背后,凝结了刘斌与金属“对话”26年的执着。1999年,中专毕业的刘斌攥着车床操作证走进了四川省青神县青城机械有限公司。此后,无数个深夜,轰鸣的机床旁,即使手指被切削液泡得发白,刘斌仍坚持调试程序。2